立論:如何應付政策風險
■為免成為國策逆轉的受害者,明智之舉當然是暫時拒絕下注所有中資新能源股份。 資料圖片
筆者外遊,今期講講啲冇咁貼嘅話題。近年不論中港政治,還是中港股市,港人面對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兩地政治及經濟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種種困擾。
面對困局,港人應如何自處?做投資者其實最簡
單,就是如果自認不適應這個遊戲規則,大不了就是不參與這場遊戲。我們有一些行家,近年逐步減少中港股市的投資比重,原因正是越來越覺得這並不是一場公平的賽事。
市況不明寧願離場
投資者最常掛在嘴邊的投資風險,就是所謂的政策風險。這個問題剛好發生於本欄持有若幹倉位的煤電及新能源電廠。周中傳出年底前將減燃煤電費,由於不少煤電股第三季度盈利創新高,減電費其實是在市場預期之內。對於心血夠的投資者來說,這個負面消息令股價短暫回落,反而是加碼入市的機會。
然而,新能源上網電費減價,明顯是殺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假如國家真的有意支持減碳環保,這個傳媒口中由2016年,連續五年,一路至2020年的大規模減新能源電費的消息,明顯是有違國家原有扶持新能源市場的國策。
然而,當投資者領教過去年國內宣傳機關大舉煽動股民入市,以及股災出現後,政府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法救市,上述有違常規的做法,有誰夠膽說那其實只不過是一派胡言?為免成為國策逆轉的受害者,明智之舉當然是暫時拒絕下注所有中資新能源股份。
近期還有另外兩則新聞,引起業界人士的關注,其一是國信證券總裁陳鴻橋10月23日在家中陽台自縊身亡,以及東江環保(895)董事長張維仰因接受當局調查,未能及時刊發佈季度業績而停牌。
調整股份投資比重
上述當然是四單完全獨立的事件,但四單新聞的共通點讓人明白到,投資中國就必須面對不明朗的政治及政策風險。投資者一日仍持有中資股份,一日仍然面對國策風險。這亦解釋了近年中資股份估值越炒越低的部份原因。
然而,反過來說,一些業務主力不在中國大陸,主要收入不是來自國內旅客的純港股及在本港的跨國企業,其估值則有持續上調的趨勢。而最近接連發生的事件,或進一步加速這個估值兩極化的趨勢。
當然,到目前為止,本港仍然沒有外滙管制。投資者除了減少投資中資股及增加純港股及本港上市跨國企業的投資比重之外,亦可以選擇增加海外投資。然而,隔山買牛亦要面對海外市場的投資風險,當中包括滙兌及境外政策等。外國的月亮是否特別圓,投資者要親臨其境,交過一些學費,才會真正懂得如何取捨。
因此,折衷的辦法是,港人或可首先增加其於港股中純港股及跨國企業股份的投資比重。本港投資者最熟悉的市場,肯定非本港樓市莫屬,最近是樓市的回落周期,其實對個別現金充裕的地產商有利,例如接近零負債、派息近4厘的希慎(014)。
註:作者客戶持有希慎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林少陽
立論 - 林少陽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