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實體零售業成輸家
■因網絡消費之所以吸引,是其成本結構遠低於實體零售商。 資料圖片
英國脫歐公投將於本月23日舉行,最近民意忽向脫派(Brexit)傾側,打亂了投資者原來的部署,全球多個主要股市連跌兩日。說也奇怪,過去兩天跌幅最大的市場,並不是在風眼的倫敦,而是東京及港股。或者,
傳媒今次錯怪了英國選民。
港股自5月中以來的反彈,只維持至上周二便斷纜。過去一周,港股每日成交再次回落至500餘億元水平,買賣兩閒下,港股或再次重返窄幅上落的市況。事到如今,對小投資者來說,最佳的投資策略可能是提早放暑假。
今早MSCI應已公佈是否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內。本文執筆時,市場對A股能否在今年內入摩,仍眾說紛紜。由於預期即使A股入摩,首階段只佔MSCI新興市場不足2%權重,涉約1,000億元人幣,對A股的影響相當有限。之前港股未見炒高(或上周已有人收到風今次A股入不了摩偷步沽貨?),無論如何,市場未必有太大反應。
即使近日港股向淡,港股通南向餘額持續回落,反映國內投資者繼續北水南調,預期不足三個月內,港股通便將滿額。從資金流向考量,真正對港股有推動作用的消息,很可能是今年公佈「深港通」的時候,中國政府會否順便提高港股通的額度。
不止港股,目前全球資本市場避險情緒異常濃烈。年初至今,資金大舉由股票市場轉戰債市,作為避險工具的黃金及日圓,亦一直維持強勢。據惠譽統計,截至上周五,全球共有總值約10.4萬億美元的債券利率已跌至負值,並按月以5%的速度增長,反映投資者寧願蝕息,也不甘冒險進行投資的心態。
全球債息持續向下炒,是買家預期全球通縮壓力日益明顯,而推動物價持續向下的動力,最主要是科技創新引發大量舊經濟企業的利潤率持續壓縮所致。
昨阿里巴巴在上市後首次的投資者日中預告,其總商品價值將於五年內,由去年度的3萬億元人幣,上升一倍至6萬億元人幣(約1萬億美元,如屆時人幣未進一步貶值),如阿里經濟自成一國的話,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阿里之得,是萬千實體經濟企業之失,因網絡消費之所以吸引消費者,是其成本結構遠低於實體零售商,而當中大部份利益,由電商平台、網店及消費者瓜分。輸家則是經營實體零售業務的商家。
避險可選房託基建股
現時多隻科網巨頭的估值一點也不便宜,多少反映市場認為科網公司將繼續搶佔實體經濟市場佔有率的預期。投資者若不打算冒險買入這批估值已不便宜的科網龍頭,餘下較佳選擇,可能是買入並長線持有具壟斷優勢的房地產信託、基建及公用事業。
作者客戶持有阿里巴巴股權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林少陽
立論 - 林少陽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