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1月14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1月14日


指數基金雙面刃


市況向好,大行報告亦轉樂觀。(資料圖片)
每年年初,市場資金每每都會重新配置,加上市況向好關係,都是大行發表報告的旺季。近期,基於每間投資銀行都對市場後市走勢轉為樂觀,於是乎對各行業的各類股份,都會有所調整預測,更甚是幾乎對每個行業的前景看法,都是樂觀多於保守。

《紐約

時報》上月底一篇專欄文章就建議讀者,忘掉大行報告,該文章引述的數字稱,市場的預測跟實際當年的走勢,誤差幅度其實相當之高。既然預測不準,文章寫手建議投資者倒不如簡簡單單跑去買指數基金,追蹤大市走勢算吧啦。

大行報告預測,提出是一整年的表現,常見的股價或指數目標,都是12個月後的事,期間市場變化萬千,信目標確實往往無好結果。可是,大行報告作用並非完全一無是處:首先,投資者要看的是其理據、數字研究及分析框架與內容,白一點就是看專業分析人士怎樣看他們專長的範疇,當中比股評人的即食分析,無疑會更有內容。其次是,大行本身只要有其一定客戶量,客戶認同分析員理據而有所跟進,對股份表現所產生的影響亦不能排除。當然,大行這兩個字近年被濫用了,只要出份報告,而又不是屬於散戶層面的中介機構,往往都被一概稱之為大行,但其網絡及客戶層可能僅屬一般。最後,市場氣氛主導下增加股票持倉,投資者要尋覓個別股份投資,賣方報告的出現,對這份增加股市配資的資金,是有推動作用,相反的市況亦然,只不過是由買變沽而已。

短線有用,長線成疑,但《紐約時報》文章建議的指數基金投資,其實亦是正確及中肯。一方面,指數基金持續跑贏了很多專業基金,入場費亦較低。其次是,指數基金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彭博統計,貝萊德的iShares系列指數基金,所管理資金已達7萬億美元,這個銀碼的影響力,即使強而有力及有神乎其技的分析員,也望塵莫及。彭博這篇報道相當詳細,例如原來單以貝萊德、領航及道富三大指數公司為例,因為指數基金的普及化,三家合共持有蘋果總股份比重已由2009年底的7%,增至18%水平,持有花旗及美國銀行股權,亦達到近兩成左右。

ETF愈來愈受歡迎,令推出相關產品的資產管理公司變相是主要股份的大股東,指數對個別股份影響亦一定較分析員推介為大。但問題亦同樣存在:包括這批指數公司的投票權,會否真正反映小投資者的利益及意願。其次是指數基金管理人,重點是追蹤指數及不能跑輸,所以雖然作為很多主要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但會否主動接觸公司聯繫,更新對方的業務情況,其實誘因較其他基金經理為低。這樣的習慣,其實對企業本身亦未必是好事。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