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邊財話——歐羅區經濟動能不足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不斷下降,1982年法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人均GDP的88%,意大利人均GDP與美國之比為92%;2019年法國這一比例僅達77%,意大利則降至68%。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期,而且這一
趨勢未來可能還會加強,2025年法國人均GDP與美國之比將為73%,意大利為64%。這不禁令人擔心歐羅區在接下來幾年,或會出現經濟降級情況,這亦凸顯中歐投資協定,對歐羅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歐美政策差異拉遠距離
歐美兩地在勞動市場組織、規章管理、人口和很多其他因素上存在差異,是導致問題加劇原因,以生態問題來說,美國將投資列為打擊氣候變暖的一級選項,其次是規章管理,再之後是徵稅。歐羅區甚至整個歐盟堅持與美國相異立場,並企圖透過這些方面努力,以確立其在能源轉型中的技術領導地位,接下來幾年另一個現象會變得清晰可感,就是大西洋兩岸的經濟政策差異。
在歐羅區與美國經濟政策差異上,首先是就業市場方面,歐羅區自動穩定機制和不完全失業政策,雖然保護了歐洲人,但也可能在一定時間後產生負面作用,正因為勞務市場的防護網,降低每個人面臨的風險,卻不能讓他們放心,相反美國家庭卻已為勞動市場危機結束作打算,使歐羅區就業指數仍然非常令人擔憂。
其次,美國的重振措施比歐洲規模大得多,拜登計劃預計能強勢推動潛在增長接近2%,相比之下危機前美國年均潛在增長約1.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這些措施將獲得成功,因為可以在不製造通脹下提振增長。
美國當局意識到2008年大危機後的增長脫鈎,這種意識是美國新宏觀經濟戰略的主要引擎,但歐洲仍未完全擺脫歐債危機帶來的衝擊,對類似美國的激進財政政策仍持懷疑態度。早前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就表示,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美國不能作為參照」,正因為歐羅區內各成員國難以取得一致意見,更不要說成員眾多的歐盟,令歐羅區甚至整個歐盟在經濟發展上,缺乏一個強勁火車頭帶動。
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更令情況進一步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去年底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加上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正為歐羅區帶來無限憧憬,希望能打破當前經濟困局。
黃惠德
缸邊財話 - 黃惠德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