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GDP回升背後藏隱憂
政府統計處上周一公佈了第一季本地GDP預估數值,按年增長7.8%,不但扭轉連續六季的跌幅,更遠超市場預期。不過,筆者認為首季本港經濟的數據,未能全面及真實地反映出本港經濟狀況,以及市民和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現時所面對的經營困境。因此,毋須陶醉於數字
上的增長,而是要認真研究如何將經濟轉向的勢頭,有效地分配到有需要的行業和市民手上,從而推動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復甦。
其實,本港首季經濟之所以能錄得強勁升勢,一是受到了去年同一季度GDP錄得9.1%跌幅的低基數效應影響;二是由於季內貨物進出口大增所帶動。據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的貨品出口總值按年增30.6%,貨品進口按年增23.3%,創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最佳表現。
這是因為全球生產鏈受疫情影響已發生重大轉變,印度、東南亞等許多加工工廠和代工工廠都因疫情而停產,使內地成為全球主要的生產基地,支撐著其他國家企業的生產鏈,而香港作為內地產品重要轉口港,近期一櫃難求,進出口生意大升,是得近水樓台之利。另方面,香港疫情儘管有起伏,但相對其他海外地區仍算較為受控,經濟活力比全球大部份地區為佳,不足為奇。
應向困境行業提供支援
不能忽略的是,首季GDP的大幅增長只集中在進出口方面,至於運輸、製造及旅遊等行業,經濟數據仍處在下跌區間,加上本地勞工市場疲弱,失業率與就業不足率分別高達6.8%及3.8%。同時間,全球運輸費用和原材料價格攀升、晶片短缺、中美貿易糾紛持續,以及中歐貿易投資協定暫緩等多重不利因素也繼續影響著本地企業的經營,以至部份行業和中小企的經營仍然舉步維艱。所以,政府現時應要研究向旅遊、餐飲和零售等依然處於困境的行業及基層市民,提供適切的支援措施,使全社會能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惠。
要全面激活香港的經濟,須盡快與內地恢復通關。因此,政府在遏制疫情、努力「清零」的同時,亦須盡力爭取疫苗接種計劃得到內地和國際的認可,就算僅恢復與大灣區城市的人員來往,建立「灣區疫苗氣泡」,都可以大大紓緩本地旅遊、零售等支柱產業的窘境。同時,市民大眾亦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政府的防疫工作,普及使用「安心出行」,為恢復正常通關創造條件。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