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為 怎不花錢 錢從何來
政府有為 怎不花錢 錢從何來
政府有為 怎不花錢 錢從何來
一直到曾蔭權做特首的時候,特區政府仍不改「小政府大市場」的基本方針。當時的財爺曾俊華,寧願把盈餘作一次過的派發,也盡量避免增加經常性開支。
這種審慎的理財政策,符合基本法107條
的要求——「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然而,到梁振英上台後,特區政府就變得愈來愈有為,不再依循小政府大市場的基本方針,在增加經常性開支時,毫不留手,以更好地為市民服務。
幸好,當時香港經濟尚處於上升周期,增加多一些經常性開支還吃得消。問題是經濟是會循環的,好景時負擔得起的開支水平,不一定在逆景時也負擔得起。難道屆時政府才來削減財政預算?這符合逆周期的公共財政政策嗎?市民一定有怨言。
現實是自梁振英之後,繼任的特首都不再覺得香港應該行「積極不幹預政策」,而是主張政府要發揮更多的領導功能。特區政府於是變得愈來愈忍不住手,有些事情市場機制一時反應得慢一些即出手幹預,以示政府勇於擔當。如是引致社會處處向政府問責,要求政府承擔的事情自然愈來愈多。
再者,這段時期國際地緣政治變得愈來愈複雜,為了國家的安全,以及在適當的場合配合國家的全球定位,特區政府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新任務,並扮演一些以前不太熟悉的角色。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特區政府的負擔。譬如,要特區政府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工作,那政府怎能一點錢也不花?
在下一階段,政府不但要發展北部都會區,還要搞「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此外,還得在河套深港創新科技上合作投入資源。總之,處處都要先花錢,往後才知道可以有多少收益。
從今次施政報告的內容來看,特首李家超真是有心為市民服務,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忽略。問題是每一項新增的服務都要花錢,究竟錢從何來?而施政報告卻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著墨。
偏偏在這段時間,香港房地產市場開始有掉頭回落的跡象,政府未必可以像以前那樣,從房地產方面獲得那麼多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加稅看來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可是,日前財爺陳茂波卻出來向市民說,政府並沒有加稅的打算。那政府將如何去面對入不敷支的問題呢?
短期裏應該不成問題;香港在2023年3月底還有八千多億元財政儲備,即使每年出現二千億財赤,也可以捱四年。問題是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要量入為出,間中一年出現偶發性的赤字,尚可以接受;但總不能連年赤字而不採取補救措施。如此看來加稅已無可避免。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