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勁一專欄 - 龔成 2024年4月16日

勁一專欄 - 龔成 2024年4月16日


初階者要知的回報率︳龔成專欄
廣告
回報率這概念雖然不複雜,但內裏其實可以包含各種變化在其中,而坊間有不少投資產品都會利用當中的表達技巧,從而達到「不全面」的目的,因此,對數字不了解的投資者未必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另外,就算在比較兩個投資產品時,也未必能作出量化式的比較。

閱讀全文
例如某

投資產品的買入價是10萬元,而到期後能保證收回15萬元,投資回報保證是50%,吸引嗎?

那麼年期是多少呢?
這問題正正是影響回報率的關鍵,原來我們在定義回報率時,要加上時間作單位才能有效評估,而我們慣性的單位就是一年。

由10萬元增值至15萬元,有50%的回報率,但這個「50%」其實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我們除了知道是正回報外,就沒有年回報的確實資料。

例如這產品的年期是一年,那麼年回報率就是50%,這當然是不錯的產品;反之,若果這產品的年期是40年,那麼年複息回報率就只有1%,可說是沒有投資價值。

因此我們在計算,又或要比較不同投資產品的回報率時,就要用相同的單位,亦即化成一年為單位作比較,以及要用上複利息的概念。

而在現實中,情況將更為複雜,例如月供股票、月供基金,每次供款時的時間都不同,因此在計算時就更為複雜,這往往要用一些財務計算機去計算,又或利用複利息表去協助計算,才能計得到。

除分段投入外,亦可分段收取,例如以30萬元買入某產品,這產品年年都會派息,並且派息數目每年不斷上升。

第一年將派10,000元;第二年派20,000v;第三年派30,000元;第四年派40,000元;第五年派50,000元,同時第五年後到期收回30萬元。現在問問你這產品吸引嗎?

要評估當然要知道回報率(年複息)是多少:
300,000 = 10,000/(1+X);

+20,000/(1+X)2;
+30,000/(1+X)3;
+40,000/(1+X)4;
+50,000/(1+X)5;
+300,000/(1+X)5。
這就是現金流折現法,只要計到「X」,就是當中的回報率。應該約在10%左右,在各位有興趣可自行計計,計到可留言。

而計算這產品的回報率時,由於要以複利息作計算,並且要以年做作單位,因此,年期愈長所收回的錢,就要折現更多。

所以,當要比較各產品的回報率時,就要統一做年複息作為單位,才知該產品的回報率是否吸引。

同一回報率亦有分別
就算兩個產品有相同的回報率,在實際上其實亦可以不同。

假設年複息回報率同樣是10%,一個是2年期,一個是5年期,那投資者應該選擇那一個,這除了要視乎個人情況外,另一考慮因素就是大環境。

一般來說,投資者都會偏向選擇較低年期,因為資金被鎖的時間愈長,產生的流動性風險愈高,因為資金較快到手,能掌控運用的程度較高,這對投資者當然較為有利。

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相同回報率下的產品,較短期的都會較優的。不過,這並不是絕對。

從投資的角度看,當我們較快收取資金,就要做再投資的動作,資金才能持續增值。

若果我們收到資金後,再投資的回報率少於10%,那我們就會比長年期那產品遜色,及不上當中的回報。

因此投資者在考慮這問題時,就要分析這產品的回報率,比較一下現時市場,以及評估將來市場的回報率。

例如這產品有10%複息回報率,5年期,而現時市場的回報率一般只有3%,就算預期上升也只有5%,那麼投資者在考慮時,若不計自身需要運用資金的情況,那投資者寧願將資金投資於這10%的產品五年,也不想太早收回資金,因太早收回資金,只能獲得少於10%的再投資回報率,即是降低了整體的回報,對投資者不利。

不過,在現實操作時往往要考慮各種因素,因此較長期的產品,相比起市場要有吸引差距的回報率,才值得投資者考慮。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勁一專欄 - 龔成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dige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