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財政赤字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
香港的財政赤字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
香港的財政赤字是周期性還是結構性?
據羅兵咸永道的推算,2024/25年度特區政府可能出現948億元財政赤字。這還包括958億元的政府債券淨流入。即是說,如果不計政府發債的現金流入,只計2024/25
年度內的政府收支,特區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1,906億元。如果不是靠發債去抵銷部分超支,而是用財政儲備去支付的話,政府的儲備可能只剩下5,440億元,只約8個半月的政府開支。不過,即使以1,906億元一年的赤字,政府也可以不靠發債應付2.85年,足以為政府提供充分時間去作修補。
財政司長陳茂波宣稱,有信心在未來三數年內,令政府的財政回復收支平衡。他能否做得到,視乎香港出現財赤的原因是周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
如果是周期性的,那就不用太過擔心。只要香港的政經結構沒有大變,周期性的經濟衰退過去之後,經濟自然又會復甦,日子就會再度好過。
香港近年出現財赤的原因,是賣地收入大減,少了八成,連累印花稅的收入也少了兩成。如果房地產市場的周期逆轉,地產商又再積極投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會逐步改善,由赤字回復到有盈餘。
香港的財政赤字,歷來都是與地產的周期同步的。房地產興旺的時候,政府的財政就會有盈餘;房地產衰退的時候,政府就會入不敷支。
這種情況在香港已持續了逾百年,已成了一種途徑依賴,結構愈來愈鞏固。不過,伴隨著這種結構而來的是高地價環境,香港人普遍住得比同等發展的地區的人要差,而政府在政策上亦必須向房地產傾斜,導致香港的營商環境,在租金方面負擔沉重。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決心要改善港人的居住環境,要把樓價壓抑到大多數人都可以負擔得起的水平,讓年輕人可以置業安居,要社會上再也看不到劣質劏房。
這些目標社會上的人大都認同,問題是這樣會打破政府財政要依賴地產的結構。政府為了照顧民生,就只能遏抑樓價;要遏抑樓價,唯有增加入市的難度(如限制按揭貸款),與增加交易成本(如加收印花稅)。總之要設法令投資者與投機者都無利可圖。
這個目標,政府已逐步完成。問題是樓價開始回落之後,不但投機者投資者不來了,連用家也轉往租賃。香港的樓價因而連跌了三年,連累政府的財政,沒法再從地產方面得到以前那麼多的收益。
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轉變,代表政府不能再靠地產方面的收益,來維持自己的收支平衡了。然而,不靠地產還可以靠甚麼呢?靠創新科技嗎?似乎還需要作更多的投資,才能有收成。政府有為這種結構性的改變作好準備嗎?這種結構性的改變,要比用「孫九招」救市的難度高很多。未知政府會作怎樣的應對?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