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愈來愈難 失業率短期難改善
經濟轉型愈來愈難 失業率短期難改善

經濟轉型愈來愈難 失業率短期難改善
政府統計處公布,5月至7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上期的3.5%升至3.7%,失業人數達14.5萬人,是2022年10月以來最高,其中建造業、餐飲業與零售業是重災
區,失業率分別升至7.2%、6.4%及5%。
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這個數字並不算高,屬一個成熟已發展地區可以承受的範圍。不過由於香港的經濟正在轉型,而且屬於高檔次的轉型,經歷的陣痛會相對厲害,失業率的改善可能會來得相對緩慢。
導致失業的因素通常有兩類,一類是周期性的,另一類是結構性的。周期性的失業率,通常會隨經濟周期而起跌。經濟盛極必衰,衰極又會轉盛,否極泰來,不用太過擔心;不過,如果失業是因為社會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所導致,那社會轉型後,某些原有的工種可能不復存在,或即使有亦為數不多,那些失業的人,就不易再找到工作。
香港社會已經歷過多次轉型,大部分都轉變得相對平滑順暢。起初,香港只有漁農業,後來改為以轉口貿易為主;要漁民與農民轉行去做搬運工人或水手並不困難,所以這次轉型十分成功。其後,香港又轉型成一個製造業中心,所需的主要是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工人,所以轉型亦沒有甚麼困難。後來,製造業北移,香港又轉向服務業,不過在起步的時候,仍有不少屬低檔的服務業,如餐飲、零售、旅遊、娛樂等,市民要轉換工作仍不會太困難。
然而,這類知識含量相對低的工種增值有限,不足以支持港人對生活質素愈來愈高的要求。這類性質的工作,東南亞其他發展中地區的人一樣可以做得來,如果港人只懂得做這類工作,香港亦很難去到今天這樣的生活水平。因此,香港的經濟必須不斷地向高檔服務業轉型。

再者,互聯網的普及,已令很多中間角色的功能消失,網購對零售與飲食業的衝擊不容忽視。社會已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從事這類工作,失業的人必須尋找新的工作。只是高檔服務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都比較高,很難叫一個在食肆工作的人轉行去寫電腦程式;亦很難叫一個原來賣時裝的人去賣衍生金融工具。因此,今次香港經濟轉型將不似以前那樣輕鬆,一定會有人感到不適應。
此外,自從改革開放後,內地的經濟發展得很快,很多香港做得來,內地做不來的工作,現在內地都能夠做,而且做得很好,成本又低。香港無謂與內地鬥平,這不是香港的出路;要做的,應是內地未具備條件做的金融業與專業服務。金融業需要外匯流通,專業服務需要滋潤專業操守的生態環境,這些都是內地短期內沒法具備的,香港應在這些方面加強投入。
因此,香港人如果想過國際大都會的優質生活,必須加速經濟轉型,從低檔的服務業轉向高檔的服務業。那香港人就必須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免被急促進步的社會淘汰。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