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麒:美國重啟減息 鞏固A股慢牛 林嘉麒

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美國聯儲局最新的貨幣政策決定無疑成為市場焦點。上周當局如預期般調降利率0.25厘,但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的講話卻帶有輕微「鷹派」色彩,將此次降息定位為「風險管理型降息」(Risk management Cut
),而非市場期待的「追趕型降息」(Catch up Cut),並承認勞動市場已不再穩固,但強調毋須急於調整利率。
這一立場或引發市場在未來獲利了結,導致股市出現短期波動。從點陣圖看,只有9位成員(剛好過半)同意年內至少降息0.75厘,而其中一位成員投下1.5厘的激進預測卻被忽略;2026年的中位數預測僅降息一次,顯示聯儲局對未來利率路徑的保守態度。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數據呈現混雜信號。上周初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回落至23.1萬人,低於預期的24萬人,持續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更降至5月中旬以來新低,這強化了先前數據波動僅為季節性扭曲的觀點。數據公布後,市場對降息步伐的定價幾乎不變,但終端利率預期從2.9厘以下升至3厘。
資金有望加速流入亞洲
另一方面,按揭利率創逾一年新低,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MBA)抵押貸款再融資指數在9月初急升500點,至2022年初的1,500點水平,雖距高峰5,000點仍有距離,但這意味著按揭存續期縮短,可能引發對長端美國國債的抵押凸性需求(Convexity Demand)。
此外,美國10年期通脹掛鈎債券拍賣需求轉弱,尾盤價差達0.05厘,投標覆蓋率及間接得標率均較上次下滑,這或許反映市場傾向相信關稅影響僅為短期現象。儘管房屋上市量增加,但建築許可跌至2020年中以來新低,顯示住房市場可能仍相當穩健。
聯儲局的降息路徑不僅影響美國本土市場,還可能放大全球資金流動效應。隨著當局持續降息及美元走弱,資金有望加速流入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投行高盛建議超配中國,包括在岸(A股)和離岸(H股)市場,並預期這趨勢將進一步推動資金流入中國,助力市場復甦。高盛報告預測,中國股市在估值和流動性驅動下,可能迎來進一步繁榮,「再通脹」預期和人工智能(AI)自主化發展被視為關鍵催化劑。
報告維持對A股和H股的「增持」評級,預測未來12個月內上漲空間分別為8%和3%,並強調今年的A股牛市格局更趨穩固,形成「慢牛」態勢。
企業盈利雖是市場持久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流動性才是所有牛市的先決前提。估值方面,MSCI中國和滬深300指數分別交易於13.5倍和14.7倍的12個月預期市盈率,仍低於歷次牛市15至20倍的上限,顯示大盤股尚未被高估。
另外,基本面支撐亦不容忽視,高盛預測,2025至2027年上市公司正常化利潤將實現中高個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在岸和離岸公司利潤分別增長3%和6%,科技和AI行業盈利修正改善,企業現金回報創歷史新高,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因AI推動盈利超預期而估值大幅上修。若「反內捲」政策持續推進,企業盈利每年可望提升約2%,成為重要驅動力。
機構投資者捧中國資產
有趣的是,此輪漲勢並非僅由散戶推動。高盛數據顯示,國內和海外機構投資者才是主要資金來源。內地公募基金股票敞口迅速增加,現金比率降至5年低位;保險公司股票持倉今年增加26%;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從2024年9月的5萬億元人民幣,升至5.9萬億元人民幣。
海外方面,全球對沖基金8月對A股資金流入創近年單月紀錄,外資參與度升至周期高點。從一方角度想,若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海外投資者態度將更積極。儘管市場情緒改善,惟高盛散戶情緒指標顯示未來3個月或有調整風險,但遠未達到2021年或2015年的投機極端水平。若經濟增長持續,情緒仍有上升空間。機構持股比例若從14%升至新興市場平均50%或發達市場59%,潛在增倉規模可達32萬億至40萬億元人民幣。
總括而言,聯儲局的謹慎降息反映美國經濟的韌性,但也為全球資金重配開啟窗口。A股在機構投資者流入、估值吸引力和政策支撐下,呈現樂觀前景。投資者應關注中美市場聯動,以「慢牛」機會作為投資中心點。
元宇證券基金投資總監 林嘉麒(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專家點評 - 林嘉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