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2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2日

C觀點 - 施永青
有性繁殖的源起
(2013年02月22日)



【am730專欄】按聖經的說法,人類的始祖偷吃了伊甸園中能知善惡的果子後,第一個反應是察覺到自己原來赤身露體,須拿樹葉編做裙子,把身體遮蔽起來。

聖經把「人須以衣蔽體」的理念,放在創世紀(首卷)來演繹,可見其重要性。不過,聖經只是用故事的方向去寓意,指出忌諱所在就算了,在沒有解釋這種忌諱的源起與成因,我打算在今後的一整列文章中,從人類學與進化論的觀點,嘗試解釋性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所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很複雜,牽涉到男女在性傾向上的差異,基因延續的需要,性機會的選擇與爭奪。遺產分配權的定斷、家庭倫理的維繫,以至文明社會的演進。一個這麼複雜的問題。要靠每日一千字的文章去演繹確有難度;不過,既然已因寫蛇而觸及這個議題,還是把它說清楚一點好。

低等生物並無性別之分,它們進行的是無性繁殖。以變形蟲為例,它們透過細胞分裂,就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以幾何級數繁殖。

這種繁殖方法的好處是簡單,壞處是沒有變化,只是不斷地複製自己,不會有進步。太過單一的結果,是很容易在環境轉變時全軍覆沒。相反,如果會有不一樣的後代,就可能出現部分有適應能力的「死剩種」。有性繁殖最終能夠在大部分的物種中取代無性繁殖,皆因它可以增加後代基因的多樣性。

生物學家相信,最早的有性繁殖由吞噬開始。一隻變形蟲吞噬了另一隻變形蟲,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被吞噬的細胞核並沒有被消化,而是與自己的細胞核結合,然後才一分為二,令新生的一代都有兩隻變形蟲各一樣的基因,變成既能延續父母的基因,又與父母的基因各不一樣。這種繁殖方法由於有更高的適應能力,所以逐漸成為主導的繁殖模式。

隨後,生物更發展出專門負責繁殖的性細胞,只帶有自己的一半基因,以此方法與另一個性細胞結合。初時,性細胞還雌雄莫辨;後來,性細胞逐漸演變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基因延續策略,才導致性別的產生。

第一種策略是儲存更多的養料在性細胞內供新一代成長,以增加新一代的存活機會。另一種策略是增加自己的活動能力,以增加自己找到另一個性細胞結合的機會,前者發展成卵子,越長越大,但行動不便,只能等待被其他的性細胞找到;後者長出尾巴,變成精子,為增加遊動的速度,精子只帶基因,不備養料,以減輕重量。前者重質,後者重量。前者願意付出,後者則是社會主義者。

從性細胞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我們不難明白。為何男性與女性在性格上會有這麼多的差異。這種差異後來在人類社會的演變中起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上一篇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