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2013年6月19日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2013年6月19日



最近,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為直資學校,在社會中頗引起一些爭議。教育制度的好壞深刻影響國計民生、社會穩定,不可等閒視之,但究竟津貼制度優勝,還是直資制度美妙,卻並非一些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的人所想像的是一個黑白分明的問題,中間爭議性大,各校家長與校友的取態,也頗有分歧。

從家長角度看,直資意味要加學費,此點大多數家長不會喜歡。但家長及校友卻又多希望學校成績及聲譽能不斷提升,若認為直資有助達到目標,便可能支持。

學費低未必減貧富差異

從決定搞直資的學校角度看,直資的好處可能主要有二:一是收生自主權增加,學生質量較有保證;二是資源可會豐足一些,有利改善教學。

學生的質量對學校可以構成很大的壓力。我讀中學時,同學來自香港各區,我校在大道東,但同學中竟有天天從長洲坐船上學的,住在九龍的更不計其數。因此,學校可從全港挑選優質學生,而貧苦家庭的子弟,只要肯用功努力,也不用因為住不起名校附近的昂貴住宅,而與這些學校絕緣。自從70年代末實行了學校收生分區制後,不少名校學生質量頗有下跌。我校校友對此現象常感失望,我不認為分區制有助社會流動。現時因香港生育率下跌,生源減少,各校收生時面對的優質生源下降的壓力只可能比前更大。

直資學校學費較高,這有好有壞。若新增的資源能被善用於教育學生(如推動小班教學),便對學生有好處。但經濟學界的研究早指出,增加資源後如無適當的管理,教學質量也難見提高,變成浪費資源。更有甚者,一些豪華學校,易成為貴族學生的集中地,不但容易引起外界側目,學風也不一定能純正。

津貼學校對學生來源失去了不少自主權,家長的學費負擔可較低,但這對減低跨代貧富差異是否有幫助?這也不一定,學費就算校校劃一,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往往也願意多作犧牲,花費大量金錢讓子女上補習班或參加各類的技能藝術音樂學習活動。周末在港隨處可遇上父母陪同子女參加各種課程,便可知父母對投資在子女教育的態度十分熱切。

充足資源要善用
學校最理想的營運模式是資源要充足,並且能善用,但在收生時,卻只是擇優而選,不看其家庭經濟能力。若付不起學費的,學校按差額全數補足。要做到此點,學校財力必要十分雄厚,在美國也只少數幾所中學做得到,在香港恐行不通。既然理想可望不可即,我們只能求其次。

我不認為要限制直資學校的出現,直資學校也得到某些政府資助,若取消這些資助,恐怕只會更推高國際學校的需求學費,不利香港中產。但我對直資學校在資源上是否真有很大的優勢,卻十分懷疑。這些「優勢」,可能對學生課堂以外的活動及訓練有幫助,但在申請大學時,課外活動對是否被取錄,作用只是十分輕微。我在大學負責收生工作近20年,亦曾密切觀察外國名校收生的過程,對此問題算是專家。一般而言,除非你音樂或其他技能取得國家級的獎項,名校的收生處是不會太重視這些項目的,鋼琴取得演奏級也不太管用。名校一般對面試的比重也看得極輕,因為它們相信,家境優裕的人在面試中較有優勢,對窮人子弟不公平,入學絕大部分則仍是看學業成績,貴族學校的額外資源不見得有顯著效果。不過,若資源使用得當,情況又當別論。經濟諾獎得主赫曼(James Heckman)近年大量研究發現,政府或社會可介入教育,但介入的時間和方法卻十分重要。在學前便有適當的投入資源,比在後期才投入作用大得多,此點將來有機會再詳述。

真正能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改進到教育質量的,我相信焦點不應在直資還是津貼,而是要兩招並行:一是停止對學校的直資資助,改為學券制,增加學校的競爭壓力;二是取消分區制,容許持有學券的家長自由選擇心儀的學校。好的學校需要有一定高的優質學生比例,才能帶動起學習風氣。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雷鳴天下 - 雷鼎鳴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