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 資金流刺中金融要害 - 黃元山
■本港金融的風險源於資金流,持續走資情況值得留意。
美國暫緩退市,但不少人都想知道,如果收水再次啟動,對香港經濟有甚麼影響?筆者認為,這要視乎收水規模與力度,環球資金流動性有所改變當然是必會發生的事,但錢如何動則是一個大問號。
資金的進出,對香港資產和投資市場影響非常大。尤其在聯匯制度下,香港幾乎完全沒有貨幣政策,不能應對資金進出所帶來的貨幣供應增減;因此,本港金融的「Achilles" heel」(要害),不在於市民、金融機構或企業的過度借貸,而是資金流。資金流決定了香港金融的槓桿程度,有幾個簡單的數據可參考。
銀行資產激增推高樓價
根據金管局的數據,本港銀行的總資產,由2008年底的10.8萬億元,激增到現在約15.4萬億元,增幅逾四成,平均每年增8.4%。單單是銀行資產膨脹,已是解釋香港樓市在同時段內翻一番的有力原因。
銀行主要的資產是信貸,而信貸和貨幣增長是一體兩面的;在信貸增長的拉動下,同一時段內,本港廣義貨幣(M2、M3)的年均增長率約為9%,五年累計增幅也是差不多50%(都是由6.3萬億元,大幅增加到9.4萬億元),和信貸增長的幅度不相伯仲。相對來說,同期香港的GDP和通脹的增幅,都遠不及信貸和貨幣的增速,結果當然是導致資產市場過熱。
3萬億元的M2、M3增加,和5萬億元的銀行資產膨脹,和熱錢流入關係密不可分。熱錢流入會直接反映於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 MB)的增加,或銀行淨外幣資產(Net Foreign Asset, NFA)的增加之中。打個譬喻,熱錢流入,增加MB,等於是下了種子;再由銀行體系的信貸系統(所謂的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擴大M2、M3,有如種子生長、開花結果。熱錢流入,從而創造廣義貨幣,是有倍數和槓桿效應的。
在同一時段,MB由5,000億元增至1.2萬億元,透過增發外匯基金票據(總數達7,500億元),把銀行結餘維持在1,600億元左右。在2009年內,MB增長7,000億元;流入的原因,可以是因為美國QE(量化寬鬆),但之後的QE2、OT、QE無限,都未見同樣規模的流入。
持續走資或較美早加息
因此,流出的時間可以是tapering,可以是真正exit的時候,也可以是無人能預測的時間。流出的數量,可以是現在坊間所引用的1,000億元,也可以是流進來的7,000億元全數(這數還沒有包括NFA,金管局的交收以外流進來的資金,此處不贅)。重點是,無論流出的時間和數量是多少,其效果也是以倍數計算,也對金融經濟有「去槓桿」的效果;頭1,000億元的流出,或者可以視而不見,但之後的資金流出,影響就非同小可。
資金流出的觸發點,也不一定是美國收水、加息等。筆者預期,就算美國tapering後,會有一段長時間不加息;但資金也可能因為美國市況終於稍為穩定而撤回。對樓市而言,持續走資會使香港先於美國加息,令貨幣和信貸萎縮,值得留意。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二刊出
《亂?24》現正逢一至五每日更新,今周嘉賓陳淑莊帶肥佬黎同蔡瀾背包旅行遊中歐,即刻收睇:http://bit.ly/appletalk24
上一則: 禦龍山蝕逾百萬賣
下一則: 曾淵滄專欄:城鎮化炒起兩板塊 - 曾淵滄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