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羊群效應 捕捉泡沫來臨
2014年07月30日
美股逢創新高,必被稱為泡沫。據彭博全球調查,每五名金融人就有三位有此擔心。著名對沖基金AQR Capital掌舵人Clifford Asness講過十個他認為最難頂的金融套語,泡沫排第二。他指此稱呼的濫用程度,可謂無以復加。泡沫本無客觀定義,事前、事後觀感亦會不同。但他認為名副其實的泡沫,起碼價格要高至絕無可能合理。
實際例子不太多,至少要像二○○○年時的科網股:它們的市值,要有全球GDP總值般大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合理。估值高至此,才可算泡沫。反觀單純價升,可能只是偏貴、預期回報不吸引。更多時只是沒看明白,看不順眼便被視為泡沫,作為談資無傷大雅,對操作卻沒幫助。
急升造就獲利機會
就算真有疑似泡沫,應該暗喜才是,因為急速大漲帶來難得獲利機會,何必介意。之所以心存芥蒂,除小眾故意逆流外,更多是以往參與時中過招,現逢升得多便擔心。
參照過往經驗,盲目估頂效果極差,輕則少賺錢一大段;重則因貿然沽空,行先死先,比起隨波逐流,更快被抬出場,即使最終正確也無補於事。
物理學家出身的Didier Sornette,則以一種較合宜的取態,成功捕捉不少資產泡沫的頂部,而沒犯下上述毛病。他的本業是研究臨界事件,成名作之一是找出用於太空火箭壓力槽的物料凱夫勒(Kevlar),何時會爆裂之謎。凱夫勒本身堅硬無比,但高壓下會出現裂縫,有時無事,有時卻整個爆掉。
臨近爆煲心態突變
Sornette的研究發現,出大事的前提,乃物料之間那次有羊群效應,將壓力放大擴散。情況就像工潮,多數很快平息;但若該次群組間互相整合,變成大事件。他進而開發對數周期理論:破裂發生前,小規模事件相距的時間,以對數比例愈縮愈短,最終到達臨界點。他按裂縫傳出的聲音,測試是否到達臨界點,現時仍是檢查方法之一。
Sornette隨後將此理論推演至金融市場,他認為市場爆煲,與壓力糟破裂異曲同工,關鍵是投資者間的互動,一旦形成羊群心理,便如裂縫、小罷工互相串連,價格拋物線式上升。到達爆煲的臨界點前,部分參與者心態改變,導致波動性提升,而且大幅波動愈見頻密。
他將價格、波動性化成算式,並於一九九七年初試啼聲,結果捉中金融風暴,透過買Put大賺四倍。後來的金融海嘯和中國股市見頂,他也準確估算。
雖然這種方法並未廣受認可,但方向上實在比較聰明。預測泡沫而損手,原因多是心中只有數量模型,忽略資產價格實際上是由人用資金推動,心理因素帶來的波動,往往比計死數的幅度大和持久。而且多數人關注的是觸發下跌的原因,這種方法則集中於市場的實況。
心理因素波動更大
好比一個愈吹愈大的氣球,前者周圍估有甚麼尖的物體會刺穿它,後者卻聚焦看球內有多少氣、表面的張力如何,自然比較易捕捉到何時爆破。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