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樓價短期難大跌
■香港市民若負擔得起,可以先買物業,然後再作其他投資。 資料圖片
周末出席中原理財主辦的一個投資講座,擔任其中一位演講嘉賓,同場當然少不了中原集團老闆施永青,他壓軸講樓市前景。施先生在傳媒界的曝光率高,部份讀者或已知悉其對樓市前景的看法。今日股市水盡鵝飛,就讓借此
機會,回應一下施先生關於樓市及股市的一些看法。
未見拖冧樓市因素
與其他商品不同,物業除了有實用價值外,亦具備投資價值。因此,物業與其他投資產品具備一個重要的共同特性,就是價格越升,越能吸引買家入市,價格越跌,買家反而越是卻步。可是,與股票不同的是,物業的生產周期很長,在香港一般由賣地到物業落成,前後需時起碼三年甚或更長。反之,上市公司大股東坐擁印股票的大權,股價一旦升得太高,很容易吸引大股東減持股份自己套現,或透過印公仔紙為公司籌集資金。
本欄過往亦曾提及,股票投資風險遠高於實物資產,因為投資者一旦遇人不淑,辛辛苦苦賺回來的血汗錢,很容易被一些立心不良的大股東合法地過戶了。反之,雖然附屬於地價上的物業會折舊,但地價則會按通脹而升值,達到長遠財富免被通脹侵蝕的功用。而更重要的是,物業不會像某些上市公司高層一樣,於市況向好之時,用盡甜言蜜語請君入甕。
人總是自私的,一有機會,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發聲;即使是本欄作者,亦不過凡人一個而已,偶然亦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及本行的前景。因此,我們與其怪責上市公司高層賣花讚花香,或財經專欄作家推銷一些垃圾股票累自己輸錢,倒不如自強不息帶眼識人戒急用忍,賊人自當不得其門而入。
投資角度非入市時
基於上述原因,我同意施先生的講法,若閣下負擔得起,最好最少擁有一間自住物業,再作其他的投資,因如果時間夠長,物業肯定能夠保障業主免受租金連年上漲之苦,同時亦可當作儲蓄,老來可以大樓換細樓變現作為日常生活開支之用。何況目前拖累樓市下跌的三大因素:供應過剩、過度借貸及樓價過高,除了樓價可能(對部份準置業者來說)過高之外,其餘兩大因素至今仍然欠奉,要令樓價在短時間之內大跌,看來是不切實際。
故像我這樣膽生毛「空港樓」(借用金管局前總裁任總的比喻──意謂作為港人沒有在港自置物業),實在大逆不道教壞細路,小投資者實在不應效尤。
但若作為投資的話,施先生亦不諱言他正在趁目前好價,逐步收割套利,只是自住物業則絕不建議沽貨套現,因為這樣做太危險。既然連我都講到無殼蝸牛好慘,我為甚麼還是以身犯險?那是因為我作為基金經理,當然要有足夠的吉士,說服客人投資自己管理的基金,回報定必跑贏租金升幅。何況,現時不少上市地產股資產淨值折讓那麼大,只要不是遇人不淑,要對沖樓價升值風險方法多的是。另我雖然現在正租樓,但是我還持有一個自用物業給父母住。如果他朝不幸要乞米,一家人勉勉強強不致於無瓦遮頭。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林少陽
立論 - 林少陽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