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權威人士的經濟觀
改革不能急功近利,過急過快都會令社會不穩。(新華社資料圖片)
【晴報專欄】權威人士訪問刊出後,有不少後續解讀,連《新華社》、《人民網》都有。官方對權威,官官相衞,應有意思。
《新華社》有論:
中國經濟運行是「L」形走勢,「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短時間能變化的。權
威人士近日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此番分析,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在「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L」形走勢,不管是宏觀政策取向,還是微觀應對,都應保持必要的定力。
「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從來都是改革發展的大敵。「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在這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史過程中,只有充滿自信地走自己的路,紮實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才能積小勝為大勝,圖近功至恒遠。
《人民網》則謂:
權威人士三次提到了去槓桿的問題。「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權威人士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槓桿。
謹慎對待負債率問題
行政學院教授胡敏表示,負債率過高或者增速過快不僅推高全社會經濟負擔、經濟成本,更主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負利率過高迫使消費者會增加消費,減少儲蓄,使得實體經濟得不到增長。高的負利率水平勢必會迫使人們從銀行取出現金,加大倉儲成本,嚴重時甚至引起經濟安全的不穩定。雖然中國整體負債率不算高,但增速過快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絕不能因為負債率不高而對增速過快掉以輕心。要扭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就必須通過去槓桿的手段來實現。
《環球老虎財經》有作者肖磊認為:
「權威人士」發言後,市場預期可能會發生重要變化,經濟增速翻轉預期落空、強刺激暫時無望、持續加槓桿遭批評,以及貨幣政策摒棄大水漫灌,這似乎給當前的股票等市場增加了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但每當中國經濟出現困難,各方爭議往往迅速擴大,面對「L」形經濟走勢,對政府智慧的考驗實際上才剛剛開始,如何提升經濟效率和調動勞動力市場,關係到經濟結構調整問題,也關係到就業問題,如果短期失業率持續上升,誰能完全拒絕「強刺激」誘惑?「權威人士」言論會不會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假設中國依然遵從「結果導向」型經濟,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需要完成兩個使命,其一是如何保護已有的居民財富不至於在資產價格的波動中被「泡湯」,如「權威人士」在談到「房事」時所指出的,「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其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進,「權威人士」將其稱為「生命綫」和「輸不起的戰爭」。
為了完成這兩個使命,需要更加開放的戰略設計,也需要務實的執行者,如果僅僅是居高臨下的發表一下言論,「權威人士」既不可能完成對市場預期的管理,也很難達到傳遞某種積極訊號的目的,因為「權威人士」低估了市場的揣測和消化能力,以及地方政府等對「簡政放權」的牴觸情緒。
不能為保增長而護短
因此,任何以拯救中國經濟為理由出台的主導股市、樓市等漲跌的政策,都是需要引起警覺和思考的。「權威人士」的言論也非常認可這一點,「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一句「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手段」說出了多少假借保增長而幹預股市、樓市的各類反市場政策。單就股票市場的定位,權威人士也給出了答案,「股市要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
假設這一「權威人士」就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其發表此言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說管理預期對平衡市場情緒,提升經濟效率有很大的幫助,那麼當前情況下,有必要打消諸多投資者、地方政府、殭屍企業對中央政府保增長的「過度」預期,明確的說,就是中央政府不可能為了達到保增長目的,間接去保護投資市場賭徒、懶惰的地方政府,以及一些殭屍企業。
翻來說去,就是:
⑴不要再有槓桿了;
⑵改革可能死,不改革就必死,而且死得更慘;
⑶拋掉幻想,央媽不會救你;
⑷以後買股,要揀實體股來買。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skypo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