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一起追YIELD的日子
2016年08月11日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多次出口術。(資料圖片)
央行的膽量愈來愈細,對市場的呵護愈來愈多,已經是無容置疑。由醞釀加息、到市場並不受落、到之後的延遲、甚至放棄加息念頭,整個過程,就製造出近幾年的無數升市與跌市,近日亦不
例外。本應,市場及中央銀行從來有套既有互動關係,既互有默契、亦互相牽制,惟近日,愈來愈有跡象顯示,央行對市場的牽制能力已見每下愈況。以日本為例,政策唱高開低之後,日本財金官員及央行高層再不斷重複,對必要時加大政策力度的誠意,日圓走勢已經絲毫無反應。美國情況亦一樣,近期稍為企圖發放加息預期,奈何利率期貨反映的加息機會率反過來不升反降。央行技窮,連引導市場的能力亦一併喪失,在現時一片歌舞昇平下,更需要多加反思。
最近一個星期,區內為首新興市場資金流入規模加大至近18億美元,連續五星期出現正流入,涉及淨額已超過90億美元。經歷3年走資之後,到目前為止,埋單計算,區內總算再錄得正流入。但要問,正流入的背後,乃建基於外界所指的企業盈利向上,抑或是純粹大堆銀紙要尋求出路,答案明顯就是後者。分析報告近日經常將Re-rating作為賣點,但所謂Re-rating由始至終是一個主觀預測而已,而明顯有可能出現的盈利預測上調周期,背後動力來源是過分悲觀後的鐘擺轉動效應。須知,由過分悲觀,到轉為正面,引發的上調周期,但價格走在前線,分析員追逐價格往往被其左右,變為過分樂觀的話,很快又會是新一輪的De-rating潮。
在談不上有顯著增長賣點下,承環球負利率陰霾所賜,區內忽然冒起具備高息概念。的確,以股票平均派息與債券息率兩者之間差距作比較,相差愈大意味股市愈具吸引力,結果正正是息差較高的台灣、新加坡等市場吸資能力近期明顯逞強。高派息是賣點,但低息都來競賽,作為一個主要金融市場,愈具低息成本,愈代表對具派息回報的投資工具有需求,於是就能吸引更多一線企業發債。英倫銀行加大量寬並破天荒買企業債,而且不限英國企業,說穿了就是要保持英國作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為免讓巨企流到法蘭克福等地,以更低成本發債。
撇除要追逐當炒小股、尋尋覓覓政策概念,投資主題其實簡單不過:有Yield就有錢到。可見將來,主流大勢難擋,混水摸魚亦會更多,派息股、高股息,真真假假,務必小心判斷。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