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7年8月10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7年8月10日


十年一覺槓桿夢


十年一覺槓桿夢


聯儲局用官方和市場利率分別製造流動性。(資料圖片)

10年前的8月9日,法巴旗下的3隻基金,因為受到次按影響而要暫停客戶贖回,由當日起,金融海嘯正式揭序,到08年正式有貝爾斯登及雷曼相繼出事,把危機推上極點,改寫了整個金融業的發展,至今仍然影響著全球人類。

流動性忽然緊張,同時間出現的交易對手之間的互不信任,是可以導致整個金融市場出現崩潰。正因如此,全球央行在最後借貸人的角色扮演不斷提升及更為積極,而且很大程度上已經超出應有範圍,由一個簡單的Lender of last resort,演變成為了市場的最後保證人。不論成熟市場、抑或是新興市場,都被市場走勢牽著走,而當央行印發出來的鈔票愈多,市場本應風險就會愈大,最後就反而導致中央銀行不能自拔。

中央銀行是金融機構的家長,兩者其實本應是互相配合。可是,錢由央行印出,控制權卻在私人金融機構手中,打著救市旗號,但最終卻是老百姓受損。

英國監管當局最近決定將由1986年起一直沿用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取消,由2021年起另起爐灶,毋須再讓銀行按自己的資金成本開出利率,避免操控,表面上是對巴克萊等多間銀行為首操控拆息市場的一個回應,但似乎技術上亦可以視作為中央銀行收回金融機構定價權的一種表現。

無疑,中央銀行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控制權,但在運用權限上既受制於市況左右,亦同時被太過氾濫的流動性掣肘。聯儲局官方與市場利率之分別,以至本港情況,本質上就是央行製造出來的流動性,到現在連央行都不能再控制到了,資金愈多,基本上令央行在市場的控制權愈被削弱。

數金融海嘯後的10年,內地算是一個異數吧。當年搞了個4萬億元人民幣振興經濟規劃,作為流動性指標的M2貨幣供應曾經高踞20%、30%水平,經濟更加一時無兩。

到現在呢,M2只有9.4%,但經濟仍然亮麗,期間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亦有所縮減。當然,撇除官方數字,其實內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卻仍然在膨脹,從好的方面看,內地銀行比起西方更肯負起責任,為實體經濟提供一定作用。

說到底,內地最具備優勢之處仍然在於奉行政府絕對主導及市場依然封閉,而更神奇在於,封閉市場下出現的一間又一間神秘明星企業,瘋狂橫掃全球資產,卻又將高槓桿風險輸回內地。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