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8年3月2日
財政盈餘 的形成及其弊端
財政盈餘 的形成及其弊端
近年政府的財政預算都出現龐大盈餘。這些盈餘來自甚麼地方,幾乎一望而知,都是來自房地產方面的收益。以17至18年的財政年度來說,光是地價方面的收益,就達1,636億元,若再加上印花稅、差餉、物業稅,與地產商的利得稅,相信佔了政府入息的四成。
政府財政出現赤字,當然不是好事。西方國家大都透支了未來的收入,他們的下一代將會負擔很重。可是,香港的情況卻剛剛相反,我們積累了大量盈餘,但這也不完全是好事。這等如要我們這一代承擔多過實際需要,這自然會影響這一代的生活質素。
香港人的居住環境長期沒法改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香港人要承擔比全世界所有地方都要高的地價。香港人買不起樓,並非因為香港人生產力低。香港的人均生產力名列世界前茅;但我們的居住環境,比其他人均生產力與我們差不多的地區都要差。原因不是因為香港人負擔不起建築成本,而是因為香港人付不起地價。這些地價給誰收了,就是給了政府。
因此,只要政府願意收少一點地價,香港的樓價就不會那麼貴,就可以調低到大部分香港人都買得起的水平。再者,政府減少了來自土地方面的收入後,財政收支自然會相對平衡,不用年年再為如何派糖而傷腦筋了。
從合乎邏輯的角度而言,政府收多了的錢既然來自地產,若是要回饋社會的話,亦應該回饋在地產方面。然而,每年政府派糖,都甚少用在助市民置業方面。變成政府只是不斷地從地產方面抽水,卻不向地產方面回饋,如是導致香港人的居住環境長期沒法改善。其實,只要政府肯收少一些地價,香港人一定可以住得好很多。
有人可能會擔心,政府收少了地價,只會讓地產商的利潤更高,香港人不一定有得益。如果政府沿用既有的方式,把土地拿到公開市場廉價賣給地產商,市民當然不會有得益。但如果政府在批地條款上,規定將來在土地上建造出來的房屋,只能賣給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居民,不可出租,將來轉讓亦得賣給首置的香港人,那發展商投地的時候,就不會出價太高,而是會因應香港首置者的負擔能力來出價。這樣,政府雖然收到的地價少了,但得益的並非地產商,而是未曾置業的香港人。
我建議政府可將未來土地供應的一半,規定只能用來建港人首置上車盤,以確保尚未置業的香港人也有專為他們而設的供應,而且還是他們負擔得起的供應。這樣做無疑會影響地產商與投資者的利益,甚至連換樓人士也會少了選擇。但相對首次置業的自用者來說,買樓收租以及換樓改善環境的迫切性確實沒有那麼高,可以待以後土地供應問題解決後再來處理。在現階段政府作一點政策傾斜,不難取得多數市民的理解與支持。
這樣做當然亦會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但以現時的情況來說,就算賣地收入少了一半,也不用擔心會出現赤字。再者,之前政府積累了這麼多的盈餘,正好用來作新政策嘗試時的備用金。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