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頭上的山 2018-06-13收藏文章
日前筆者有文提出,獨角獸會變成灰犀牛,會為A股帶來衝擊。
2017年,國內A股IPO融資規模為2,186億元(人民幣,下同),這還是在2017年滬深300指數上漲21.7%的牛市行情下實現的。
目前,符合標準的5家海外紅籌
企業市值高達7.8萬億元,加上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30家獨角獸企業估值約2.7萬億元,兩者合計市值10萬億元以上。
按照國際慣例4至8%市值發行CDR或IPO,融資規模在4,000億至8,000億元左右。中金公司測算的每年融資規模大概在1,000億至3,000億元之間。
這不僅會對二級市場流動性產生較大衝擊,同時會明顯擠壓目前已經排隊上市企業的融資規模。總之,國內股市和流動性環境,能否承受大規模CDR回歸,仍然面臨較大的風險與挑戰。監管部門需控制和把握好發行比例和節奏,盡可能減少對A股流動性的短期衝擊。
基金入獨角獸須鎖資3年
中國《證券發行承銷與管理辦法》(2018年)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4億股以上的,或者在境內發行存托憑證的,可以向戰略投資者配售股票,且戰略投資者承諾股票或CDR持有期限不少於12個月。
因此,戰略配售投資者的鎖定期一般有12個月、18個月、36個月、48個月。這也是此次華夏、易方達、南方、招商、滙添富、嘉實等6隻基金鎖定期紛紛設定為36個月的主要原因。
36個月的鎖定期,意味著基金份額只能在二次市場上折價轉讓或長期持有,其流動性損失和36個月內投資風險,是基金投資者必須承受和面對的。
可見如國內投資者要投資於獨角獸基金,他們的資金鎖定期極可能會是36個月,即是3年。想想,3年裏少了這幾千億的市場資金流動,A股如果沒有足夠的新資金注入,A股日後的成交量(鑊氣)就可能欠奉,北水南來也會否受到影響?
今時揸入獨角獸基金會否很有賺頭?有些國內分析者如是看︰
「發行CDR的企業,除了正在上市的小米,在可預見的將來,大部分都是以美股或港股科技股為主,比如BAT、網易等。同時,未來將在多地上市的滴滴、美團等獨角獸企業,將仿效小米同期發行美股+CDR或港股+CDR。
「儘管CDR與美股或港股是分割的市場,但在發行CDR過程中,其美股或港股價格仍將作為重要的價格基準。當前美股估值正處於歷史次高水平,6月6日標準普爾500指數Shiller PE市盈率(32.95倍)僅次於2000年互聯網泡沫高峰期。
「同日,阿里巴巴、騰訊和網易的市盈率分別為51.8倍、40.7倍和26.1倍。即便對於剛剛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跌破發行價的現象並不鮮見,如平安好醫生作為港交所上市新政後首隻IPO的獨角獸,上市次日即告破發;其他在港上市的內地獨角獸企業,如閱文集團、眾安在綫、易鑫集團等,上市後股價無一例外衝高回落;愛奇藝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後首日即破發。」
特金會無助加強市場信心
如果熱血、勇敢的國內股民,真不幸出師未捷先坐艇的話,就會大大打擊了他們日後的投資熱情,這次麻煩了。
國內又有沒有足夠的新資金來吸納這批獨角獸呢?可能性是少了,因為國內正在抽水、去槓桿、減借貸,特別是在減銀行的委外借貸(即影子銀行)。
大幅萎縮的委外業務,跟銀行面臨的三重環境變化不無關係。
首先,從資金來源來看,銀行理財規模增長乏力,不少銀行資管餘額出現負增長,可配置的資金減少。
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此前在「銀監會化解金融風險引領銀行業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發布會上透露了一組關鍵資料︰今年2月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30.6萬億元,終於止跌回升;但同業理財規模則繼續收縮,較去年同期淨減少3.6萬億元。
其次,監管層正對銀行表內表外進行雙重擠壓︰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約束銀行過度配置同業理財和貨幣基金等;資管新規又要求在2020年之前解決存量理財配置的長期非標和債券問題。對存量產品的處置壓力,讓銀行不得不調整理財資金投向,尤其是中小行,目前幾乎寸步難行。目前很多中小行已經不再做同業理財的投資,而改做存放。另一位承接過中小行委外業務的私募人士表示,其對接的中小行理財規模在今年劇烈壓降了三分之二左右。
再者,銀行系資管子公司群起。截至2017年底,商業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約22萬億元,而其中95%左右需要從商業銀行徹底剝離出來,由各家銀行資管子公司進行承接。
銀行委外活動減少,理論上是加強了金融系統的安全性,但亦會同時削弱了今時的資金流動性。
總括來說,有新股上市,但沒有足夠資金去認購時,對市場氣氛如何了?
以上的,都是銀彈作怪,特金會上討論的是核彈,不是銀彈,所以到下午美朝都簽了協議後,港股仍是回下,無他,核彈在天邊,銀彈在眼前嘛!
如果港股市新資金不增,又或獨角獸不時出來變成灰犀牛,中港股市還是會久不久有個心血少的冷顫,小心好了!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lifestyle.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