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利財筆記 - 林本利 2019年12月13日

2019年12月13日



筆者早前獲邀出席《iMoney》主辦的「優秀保險企業大獎」,有機會整理過去30多年的投保經驗,以「保險人生」作為分享講題。回顧過去30多年的投保經驗,發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和保險扯上關係。不同保險產品在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歷程中都扮演着一定角色,作為投資工具或者對冲風險。

筆者初中時與10多位鄰

居組織了一隊籃球隊,其中一位隊員中七畢業後加入保險行業,至今接近40年,他可說經歷過保險業的高速增長期,為公司及個人累積豐厚財富。之後有多名籃球隊成員(包括家人),同學和學生投身保險業,成為行內專業人士。

個人第一份投保的壽險產品,是在1986年購買的儲蓄壽險,至今仍然繼續供款。上世紀八十年代通脹高企,美國長債息率超過10厘,故此這份儲蓄壽險的保證現金價值,至今每年仍維持約5%的幅度增長,當然不會斷供。保險公司亦知道當時估計錯誤,為了彌補損失,每年分紅接近0%。

在香港,駕駛人士強制要購買第三者保險,若然供樓,銀行要求按揭客戶購買火險。此外,結婚後生兒育女,父母會為下一代購買儲蓄壽險,準備未來升學之用。供樓期間,業主可以透過購買保險(包括壽險、意外保險和危病)對冲風險,一旦出現意外或患重病時,亦可以獲得賠償去償還樓按。一家大小出外旅遊,少不了要購買旅遊保險。

1999年政府邀請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研究醫療融資方案,建議推行強制醫保,在職人士除了每月供強積金之外,還需要供醫療保險,用作支付65歲後使用公立醫院服務的費用。筆者當時反對強制醫保,建議政府善用私營保險市場及私家醫院,推行自願醫保。政府資助部份保費,鼓勵中產人士由公立醫院分流至私家醫院,避免出現公立醫院過份擠迫的情況。經過20年的諮詢,制定政策和立法,政府終於在今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為認購自願醫保的納稅人提供稅務寬減。

2006年,一名MBA畢業學生回到理大,向筆者推銷投資相連人壽保險。筆者想了解產品性質,為何保險代理可以賺取到豐厚酬金,向學生查問了幾個小時,最後決定購買了一份最短的8年合約,作為支持學生和交學費。當時以為即使管理費每年高達5%至6%,只要平均每年有8%至10%的回報,仍可以有微利。豈料8年過去,扣除一切費用後仍要虧本三成多,兼且發現保險公司行政上出現很多問題。

2010年,筆者決定向理大申請提早退休,成立教育中心,業務上需要購買林林總總的保險。離開理大,失去大學醫療福利,要為一家人購買醫療保險。近年兒女到海外升學,要購買海外留學保;個人和太太則認購了多份私人年金,以及每年保證回報有約3厘的壽險,準備十年八載後,連本帶利轉至認購政府終身年金(保證每年有4厘)。

過去多年,政府透過按揭證券保險公司,為首置的自住業主提供八成及九成按揭,又推出退休三寶(安老按揭、終身年金及保單逆按),協助退休人士自製長糧。今個財政年度推出的退稅三寶(可扣稅自願供款、延期年金和自願醫保),令保險業在經濟下滑時依然錄得可觀增長。

最近半年,香港政局不穩,不少人將港元兌換成美元,並將資金撤離香港,買個政治保險。事實上,若保險公司在海外(而非香港)註冊,保費及收益又以美元或其他外幣計算,認購保險產品,變相已買了政治保險。



香港是個國際金融市場,保險業佔GDP近4%,每年帶來超過1,000億元收入,從業員(包括前綫及後勤支援)超過10萬人。期望業界人士,不論是前綫的保險代理,抑或是管理階層,都能夠繼續努力,提升專業水準和操守,重視保險業的長遠發展,為業界及市民作出貢獻。



2019年12月13日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imoney.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