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因為Youtube有留言,希望筆者可以講下有關「認知失調」這個題材。筆者見到這個題目之後,亦相當感興趣,於是花點時間看看資料研究一下。
現在香港發生社會事件後,愈來愈兩極化,不難發現身邊不少人立場先行,對於另一方立場的所有東西都似乎聽不進耳。更有趣的是,同一則新聞,同一篇文章,同一條影片,不同立場者
會看見不同的事情出來,何解會有此現象呢?
網友留言提及的這個「認知失調」,正正是這現象的源頭。原來認知失調來自一個心理學實驗,網上資料頗複雜混亂,不同地方的資料有點出入,整合了一段時間才能拍片分享。有關該實驗詳情,大家可以聽聽Youtube影片(見連結),這裏就簡單說說結果。
付出多則產生情意結
原來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誘因,例如金錢上的補償,但因一些情況之下,我們又需要說一些自己不相信的說話時,我們往往會暗中說服自己,令自己真正相信自己的說話,甚至是扭曲了事實。
這是一個五十年代所做的心理學實驗,時至今日仍有無數學術論文引用其結果,可謂相當權威。筆者自己也經常觀察身邊朋友或一些網友的取態,亦有發現此現象的確存在。近期的政治事件,當然觀察到不少認知失調的現象。其實,其他範疇也有類似現象,例如投資也如是。
投資方面,認知失調出現於甚麼地方呢?其中一個要小心的地方,是當你對某個投資項目付出了很多時,有了情意結之後,作投資決定時會出現偏見。
投資切忌有偏見
付出了很多,最簡單是金錢,不少散戶投入了很多資金到某支股票上,總是難捨難離,該股票再差都仍緊抱,對其新聞、業績都抱有偏見。
除金錢之外,亦可能付出了時間。例如對某公司研究了很久。明明某行業又複雜,又難賺錢,但終於給你讀懂了,因為付出了不少,不想白白浪費,於是就硬要在該行業處找投資項目。
付出了而出現偏見,類似比喻就像IKEA的一個銷售策略,令其退貨比例相對低。原來IKEA售出傢俱,很多都是讓買家自己裝合,買家購了傢俱搬回家,把一件件的原材料裝合,由於買家於傢俱上付出了不少時間與「汗水」,即使它後來被發現有點瑕疵,也未必想退貨。因為付出得多,有感情,而且個腦會浮現「不是吧,來個新的,又要裝過?」。
更有一種是一些有點名氣的人,之前一直看好或看淡,持續多年,由於若要轉軚,就要承認錯誤,所以一般多會以另類眼光去放大了某一邊的資訊。好似末日博士,發表看淡言論多年,他再演繹任何資訊都頗悲觀的,尤其他真的不想承認過去的自己看錯市。
投資忌有偏見,雖然筆者常說投資並非絕對理性,當中更似藝術,又化成感覺。但當面對數據作分析時,總不要太感情用事。
未知以上的現象與「認知失調」是否有關係,因為這些學術性的東西一般定義得很嚴謹,但這實在令筆者聯想到以上的現象或偏見,值得深思。
2020年1月31日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imoney.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