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富貴與公眾散戶將越走越遠
進入2021年,港股再次進入新股狂潮,過萬億資金流入不同的新股,投資者動用大量融資抽新股,可惜的是不少散戶最終獲配比率只有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新股洛陽紙貴,風行一時。
在以往的監管體制下,一家上市公司最少需要將股本的25%作公開發售,經過市場的進化
及演變,現在可以縮減至20%以下。以往公眾散戶IPO比重可佔公開發行的10至50%,現在可以低至6%,或許公眾依靠抽新股發財的日子可能早已飄逝。
(資料圖片)
因公眾散戶參與的比重大降,亦帶來不少新景象,就是上市公司可以用天價招股,而且上市後股價仍可以繼續蒸蒸日上。千億市值公司比比皆是,我們說的不是港元,現在說的是美元
筆者日前接受外媒訪問,討論相關現象,的確,投資者的熱情加上可交易股票的短缺推動不少內需、科技、互聯網、醫療概念新股的股價飆升。筆者與媒體友人討論了一家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龍頭內需股,當時在火爆的新股市場中募資了超過十億美元。其後,該股份的市值飈升到招股時的三倍,達至近千億美元市值。
當然,高估值的背後亦有基本面的支持,相關企業取得高利潤率,與此同時,相關企業在不少類別的飲料產品中擁有競爭力及增長潛力,讓投資市場及研究機構另眼相看。此外,相關企業亦在內地擁有強大的品牌,產品及品牌的市場辨識度非常高。由於企業主要產品集中在內需市場的必需品產業,經營方針穩健靈活,在經濟低迷或環球政治綳緊的時候,能獨善其身,加速發展。
不過,回到筆者本文的重點,目前不少新股在上市後流通股不足,看似亦成為股價上漲的重點賣點。正如筆者所言,目前對於規模較小的公司,監管機構仍堅持要求至少有25%的股票公開流通,但是,當企業實質規模達到一定的要求,公開招股比重可以大大縮小。此外,監管機構更可以給予豁免,允許較大規模的公司以更小的自由流通量上市,前提是在公開市場中仍有大量絕對數量的股票可供買賣。在計算上,即使相關投資者已經簽署了禁售協議,承諾不在IPO之後一段期限內出售股份,與大股東沒有關聯的投資者所持有的部分持股仍可以被計入流通股計算,故此,公眾散戶是愈來愈難參與新股IPO遊戲。
未來IPO市場將繼續火爆,但富貴與公眾散戶將越走越遠。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先到先得】訂閱etnet YouTube Channel,即可獲贈豐富獎品!► 立即行動
中環人 - 溫天納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