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怎樣成為家畜的
牛原先在野外生活,和人的關係並不特別密切。在公元前8,000多年前左右,牛才逐漸成為人類的家畜。究竟牛是怎樣成為人畜養的動物?現代人當然沒法完全知道,只能透過考古所發現的蛛絲馬跡,再加上一定的猜想,才能回帶去看畫面。
考古學曾在多處懸崖下,發現大量動
物的骸骨。他們認為,這些動物最大的可能是從懸崖上掉下來的。這麼多的動物從懸崖上掉下來,想一定是在被人驅趕下導致的。於是推想那個年代的人,已懂得大規模地獵殺群居動物。
如果可以驅趕群居動物落懸崖,當然亦可以驅趕群居動物進入圍欄。如果被圍起來的動物多,一時吃不完,就會把他們圈養起來,等要食的時候,才從圍欄裏捉出來食,這會比去野外打獵容易得多。
人會食哪些動物先呢?當然是食那些不甘被捕,整天嘈吵的與不斷試圖逃跑的。結果,那些相對品性溫馴的,願意接受人類擺布的,就有機會留下來。其中有些在被捕前已懷孕的雌性動物,就可能在被圈養的時候誕下新一代,增添被圈養的動物總數。這提醒了人,如果可以令到被圈養的動物自行繁殖,那就不用這麼辛苦去打獵,也就可以有肉食源源不絕的供應,畜牧業就是這樣開始了。
為了便於管理,人會先揀那些不聽話,想逃跑的動物來宰殺作食物。於是有機會繁殖的都是那些相對溫馴,肯聽人類指使的動物。這種很自然的選擇方法,會令被畜牧的動物愈來愈符合人類畜養牠們的需要。人亦逐漸掌握選種培育的繁殖方式。家畜的後代亦由天擇轉變成為人擇。
犀牛不聽話,亂衝亂撞,會傷害飼養牠們的人,所以會被選擇早日宰殺,沒有機會在圈養的環境下繁殖。黃牛接受擺布,又願意在圈養的環境下交配,於是愈生愈多,成為人類的主要家畜。
起初,被人圈養的動物主要拿來食用,所以只曉得以長肉長得快的標準來選種作培育。後來,人又發現母牛生育小牛後,奶的供應量很多,即使小牛成長不用吃奶後,仍可以繼續擠奶供人享用,而且會愈擠愈多。於是人又專揀一些奶產量大的品種來育種,形成專門為人類提供奶類產品的牛種——奶牛。
後來,人又發現,牛眼看人大,很容易受人擺布,人要牠去那裏就去那裏,加上牛的氣力大,於是想到可以用牛來負重作運輸工具。進而利用牛來犁田,車水,推磨等。牛於是成為農耕的主要能源。
中國人以農立國,而且善於知慳識儉,所以中國的牛大部分被用作役牛,以協助農民耕作。甚少培養肉牛與奶牛。至近年,中國農業成功機械化之後,中國人才棄養役牛,改養肉牛與奶牛,品種大都是從外國引進的。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