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疫苗是經濟學的白搭便車
第一個月香港只有40萬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資料圖片)
香港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人數並不如理想,第一個月只有40萬人接種,民調顯示,願意接種的只有四成人口。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有市民是因為擔心,有些傳媒的報道亦產生了誤導,然而不打疫苗,則無能
力完全控制疫情,因此需要大量教育宣傳,政府會不斷公布鼓勵接種的政策,希望更多市民接種。
林鄭月娥的這番話,恰好證明了她對於疫苗接種的數學計算完全不明白,既然不明白,當然也就不可能定出有效的政策,接種不如理想,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了,以香港人的智力,明白這其中的原理的人也不多,至少,我從來沒看過有效的分析。
在講出答案之前,我首先問一個問題:美國人向來有「不聽政府說話」的文化,也有拒絕接種疫苗的文化,為何接種率會如此之高?甚至有人不惜犯法、冒認身份,也要接種?反觀香港人,先別管拒絕同政府合作的黃絲,就是非常聽話的藍絲,也有很多不肯接種?
原因是:美國疫情肆虐,不打疫苗很危險,因此非打不可。反觀在香港,由於疫情被控制了,打疫苗的幫助不大,而且,永遠不能排除有副作用,故此,大部分人經過深思熟慮下,終於選擇了不打疫苗。
因此,打疫苗完全是成本效益的數學問題,如果連這簡單的數學也不明白,當然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政策。
所以,政府不能說人民應為了自己的安全,去打疫苗,反而說,這是公民責任,打是為了公益,不打就不是好公民,這是把拒絕者汙名化,縱非更有效,至少是更誠實。
林鄭月娥又說,如果有七成接種率,就會有群體免疫,其他地方亦願意與香港通關、展開人員往來。事實上,如果維持今日的抗疫政策,全民不打疫苗,危險不大,只是我們不想永遠抗疫下去、想回復未發生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方才需要大打疫苗,製造出群體免疫。
然而,這又產生了另外一種策略,就是「你打我不打」,讓別人來達到群體免疫,如此下來,我既不用冒副作用風險,卻可得到所有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上的「白搭便車」(free rider)。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