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美國的力量就足以打敗中國?(曾淵滄)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依然是個落後貧窮的國家,美國也沒多大的興趣留意中國的動向,專心地對付當時的蘇聯。一九八九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蘇聯解體,當時有不少美國人還以為中國的共產黨政權只能維持一段短日子,不過,中國共產黨政權沒有垮,更出現一九九二年的鄧
小平南巡及一九九三年的大開放。
中國大開放,為全世界提供了水平高的廉價勞動力,於是美國工廠開始搬到中國,克林頓更乾脆給予中國永久的最優惠貿易國待遇。目的就是鼓勵美國工廠搬到中國,以低廉的成本生產,然後免稅或低稅地賣回給美國,讓美國人享受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提高生活享受。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中國產品,這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大趨勢。二○○一年,小布殊總統更進一步,支持中國加入世貿,從此中國走向世界工廠之路。
圍堵中國
到了奧巴馬上台,他開始驚覺中國的崛起將對美國帶來挑戰,於是開始部署圍堵中國的政策。好不容易,組成了一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由美國及太平洋上十二個國家但不包括中國組成,目的顯然就是圍堵中國,特別是在國際貿易上圍堵中國,不讓中國繼續當世界工廠。
很有趣的事發生了,特朗普一上台,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宣布美國退出TPP,奧巴馬的一番心血完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可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立,RCEP包括中國、東盟、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等十五國,就是不包括美國及其他美洲國家。特朗普的行動相等於協助中國反圍堵,特朗普滿懷信心地認為美國不需要借助他國來圍堵中國,單靠美國本身的力量就足以打敗中國。二○一八年,特朗普發動了空前的美中貿易戰,向中國產品徵收高稅。貿易戰來得有些突然,當年,中國的確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推出「六穩、六保」政策,以推動內循環,即鼓勵本土消費來挽救出口貿易面對的打擊。貿易戰打了近兩年,特朗普發現要打垮中國也真不容易,而且代價不輕,於是只好找個體面的下台階,與中國簽署了首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美國答應不再增加新的關稅,保留已開始徵收的關稅,而要求中國增加購買美國產品,這個協議讓特朗普自稱勝利,但是明眼人都看到,這個協議由總統特朗普親自簽署,而中國只派副總理劉鶴前往白宮簽署,中國副總理與美國總統平起平坐簽署同一份文件,誰是勝利者?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保留部分關稅,可以向美國人顯示這是他的勝利,同時要求中國多多買入美國的大豆玉米,這將有助他爭取農業大州的選票。可是,特朗普在二○二○年的選舉還是輸掉了。
不能過度依賴美國市場
二○一九年,這個世界開始出現了可怕的新冠肺炎,也因為新冠肺炎出現於二○一九年,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為COVID-19。時任總統的特朗普除了天天罵中國,要求中國賠償之外,什麼也沒做。反之,中國則一開始就決定全面撲滅病疫,走「清零」政策,結果到了二○二○年中,中國基本上已控制了病疫,工廠開始復工,但是美國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依然深受疫情打擊,工廠停工,於是中國就一躍成為更重要的世界工廠,出口大量增加,美國的關稅根本無法阻止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只會使到這些產品因為要多付關稅而漲價,美國消費者得付更多的錢來買中國的產品。
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中國也明白不能過度依賴美國市場,於是努力地開發其他市場。中美貿易對中國而言,重要性下滑了,由當年的排行第一變成目前的第三,排第一的是東盟,東盟崛起得非常快,中美貿易戰也的確有助於東盟的發展,一些中國的工廠搬離中國,到了東盟。此外,中國本身也自我淘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工廠,科技含量低的工廠也自我從中國淘汰,搬到東盟。除了東盟,歐盟也取代了美國的地位,成為與中國貿易關係排行第二的經濟體。特朗普認為美國世界第一,不但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也準備向歐盟、日本發動貿易戰,美歐關係搞僵了,中歐的貿易關係就趁勢上升。結果就變成中歐貿易額也超越中美貿易額,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下滑到成了第三大的貿易夥伴。
剛剛公布的二○二一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顯示,中國於二○二一年的進出口總值超越六萬億美元,破了紀錄。出口增長百分之二十九點九至三萬三千六百億美元,進口也增長百分之三十點一至二萬六千九百億美元,貿易順差六千七百六十四億美元,明顯可見,美國所有的圍堵策略都不成功,疫情使到中美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至三千九百六十六億美元,擴大了百分之二十五,中歐的貿易順差更是擴大百分之五十七至二千零八十四億美元。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正在擴大,中國的進口增長率比出口增長率更高,中國正在努力對外開放市場,並鼓勵內部消費以完善內循環政策,只有內循環成功,中國才有可能繼續走「清零」的抗疫政策。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mingp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