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健弘觀】楊書健:媒體大量報道,令市場加速消化突發事件
書健弘觀
日期:2022-04-07
更新時間:09:43:00
俄烏衝突持續了 40 天,但是三月份美國、英國、日本、澳洲等股巿都上漲了5%左右,似乎反映了巿場經已逐漸消化了衝突消息。當然,消化部份源於衝突逐漸成了「新常態」。歸
功於現代互聯網科技,衝突消息仍能每天見報。但是戰況曠日持久,而且整體而言情況膠著,各地電視台都必需一直修正報導比重。像筆者一直看德國國營電視台的Youtube 24小時新聞台,他們就由數週前不停報導衝突消息,訪問外交及軍事專家,但到了現在,亦開始回復報導其他新聞。
當然,這不代表會回到衝突前的局面。例如美國最近有民調就報導,八成美國民眾對烏克蘭有好感,超越了美國人對法國和日本兩個傳統盟友的好感度。這些變化都會影響美國民眾以及美國政府的長期取態。
另一方面,每次突發事件,巿場例必先沽受壓板塊,然後才仔細算帳,往往會發現高估了突發事件打擊經濟的力量。今次俄烏衝突,大家都首先想起了石油和天然氣,跟風炒了一轉,然後才慢慢計算到底影響有多大。
歐洲大規模輸入俄羅斯能源當然是事實,但原來現在輸入的總量,大約和歐洲自己在2000年後的減產規模相近。另外,2011年福島地震直接令德國政府決定關閉國內所有核電廠,本來今年年底就會關掉最後三間。但現在出現突發狀況,只要暫緩關廠決定,其實亦可以捱過一兩個冬天。
以上兩點,再加上美國增加出口都可以降低能源缺口。當然,高通脹並不會完全消失,但巿場亦可調節到供應較少、價格較高的平衝點。就算不改用電動車,舊車換新車能源效益應較高。雖然每公升的汽油變貴了,但是行走一公里的實際成本亦不會上升得一樣多。而且這些調節並不限於歐美:香港油站的油價亦和國際油價掛鉤,我們的油價貴了,亦自然會有人換車。
所以各國股價回穩,也是投資者情緒漸穩的表現。尚幸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單一產品是條物流鏈,但全球經濟體更像是物流網,某一單元失效,還能靠其他方法補足。因此,只要需求不降,供應衝擊對整體經濟影響似乎有限。
書健弘觀 - 楊書健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s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