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例禁黃牛的謬誤
立例禁黃牛的謬誤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指,很難百分百杜絕黃牛,不排除使用行政手段、增加刑責等方式,減少黃牛出現。(資料圖片)
問大家幾個問題:
一位在英國的朋友7年前買入一部二手日本車,7年後這部「三手車」的市價竟然比當年還要高一點點,如果我朋友在這時候把他的「
錢七」賣出,他是否在「炒賣」汽車?
有踢足球的朋友在康文署的網站租用某七人足球場,其後因約不齊人而在網上「高價」出售場紙,這位朋友是否「炒賣」場紙呢?
一個本地家庭在10年前以300萬元買入沙田第一城的一個「上車盤」,最近移民前以500萬元賣出,10年間帳面「狂賺」200萬元,在你們眼中這又是否「炒賣樓宇」?
問這幾個問題,是因為這牽涉到關於「炒黃牛」的幾個常見謬誤。首先,在絕大部分的時候,市價反映的是供求,個人「炒家」如何努力炒呀炒,也不可能把價格炒上或炒落,正如現在電腦芯片短缺,令汽車供應緊張,間接令二手車價大幅上升,這不是我那位英國的朋友可以隨意控制的事。
另外,在一些情況下,最初的「市價」可能會被扭曲,其反映的不再只是市場內的供求,但正如張五常教授所說,當物品缺乏(scarce)自然就會引來競爭,競爭是要有遊戲規則的,私有產權(或市價)是其中一種,但當場紙的「市價」被康文署壓低(至「免費」)時,其他的競爭方法(如排隊或在電腦前狂按F5)就會決定物品(場紙)花落誰家,同時間二手市場的出現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一手「市場」的資源錯配帶來的浪費。
最後,在10年前買入「上車盤」當然是明智的投資,但如果是在3年前呢?3年多前,又有誰會想到社會問題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會令本地樓市「一蹶不振」呢?正如不少投資廣告都會在最後加上一句「股價可升可跌」,炒樓(或炒其他東西)亦不是穩賺零風險,事實上,在「炒樓」炒至損手爛腳的真人真事實隨手可見。
早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接受傳媒訪問時承認,很難百分百杜絕黃牛,不排除將來會使用行政手段、增加刑責等方式,減少黃牛出現。然而,在打擊黃牛之前,局長是否要問:為何主辦單位最初要「壓低價格」令歌迷大排長龍?二手市場的「天價黃牛」是否只是反映供求?這些黃牛又是否一定穩賺?
免費早餐 - 梁天卓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