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牽著鼻子走的單車文化
被西方牽著鼻子走的單車文化
共享單車概念的風潮誘使共享單車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在市場上大舉集資。(資料圖片)
單車曾經是先進的交通工具,我們看電影《末代皇帝溥儀》,可看到溥儀向老師莊士敦學習踩單車時的喜悅。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大量製造單車,幾百人齊踩單車過馬
路的盛況,看過紀錄片的人必然印象猶深。
可是在這時,踩單車又變成了落後的象徵。內地在大量製造汽車之前,先是大量製造摩托車,用以取代單車,因而有一句順口溜:「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至於香港,在七十年代,還有不少單車,在繁忙的路上送貨,與汽車爭路,好不容易,到了九十年代,才大致上消失了。但直至今日,還有零星的送貨單車,甚至在港島的電車路,一年還可見到好幾次。
當內地的轉型成功後,理論上,我們應不怎麼再見到單車了吧?然而,這些年來,單車忽然復興,主要又是從西方傳來的思想,認為它是環保的交通工具,因而大力提倡。
這令我記起在2010年,去米蘭那條最有名的名牌購物街,Via Monte Napoleone,見到一位身材高䠷,年約30的超級美女,穿著行政套裝,全身名牌,極度優雅,恍如貴族。
只見她走到路邊,騎上一台名貴的單車……我只認出名貴的皮革和手工,一時看不出牌子,目光一瞬不瞬地看著美女昂然地踩車而去。
我當時才明白,原來踩單車也可以優雅,一洗我心中的刻板形象。
縱然如此,在內地曾經一度試過效法西方,把單車大規模商業化,名為「共享單車」。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共享單車概念的風潮誘使多間共享單車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它們在市場上大舉集資,然後放置極多的單車於大街小巷,務求盡快霸佔市場的佔有率,致使街道都被擠得水泄不通。隨著共享單車公司一間間的倒閉,數以十萬計的單車頓時變成廢鐵,原本打著環保旗號的生意,最後製造了很多垃圾,過程中亦消耗了不少寶貴的能源,正正是一場經濟及生態的災難。」
至於在香港島,除了北部面對維港的填海地是平路,其餘全是山路,使用單車作為交通工具並不可行,然而,仍然有人興致勃勃,並且正在新界打造出單車網絡,全長82公里。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