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3年7月28日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3年7月28日


【羅是揚專欄】房住不炒 VS 適時調整?
【羅是揚專欄】房住不炒 VS 適時調整?
自從恒大地產(3333)早前自爆,指公司欠債達到舉世嘩然的2.4萬億人民幣後,內房債務憂慮再度成為市場風眼。內房債一直是內地經濟的隱性地雷,中央當然知道問題所在,但由於欠債規模深不見底,若任由自爆,隨

時影響到其他行業、甚至是銀行體系。這幾年中央所採取的策略,一直都是慢性引爆 ------ 利用行政手段,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少披露壞消息及撇賬,從而減低對市場的衝擊,而一直以來也算是行之有效。

然而2.4萬億人仔的負債規模也實在太震撼,這金額已與俄羅斯及阿根廷等國家的外債金額相若,難怪恒大亦隨即被網民譏笑為「負」可敵國。恒大永不獨行,因為負債的內房企業,多到數不清。正當市場面對恒大債務已經消化不良時,竟然再有內房,而且是國企級別的遠洋集團(3377),宣布由於流動性問題,未必能兌付債券本息。遠洋市值不大,對市場影響理論上有限,但連具國企背景的房企都面對融資困難,大家難免會聯想,民企內房要獲得銀行授信的難度有多高。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內房板塊隨即急挫,所呈現的已經是信心問題。

官方不是沒有嘗試緩解,像官媒《經濟日報》已經隨即發文,指房企一兩筆債務逾期,不應該渲染作「爆雷」,應該留點時間讓企業自救;但市場恐慌情緒蓋過官媒聲量,內房股跌勢未止。不知是不是要維穩,原定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亦突然提前幾日舉行,會議釋出對不同行業的最新看法。市場最關注的,自然是對房地產政策的調整及解讀。

中央在過往每提及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一向是金科玉律,就算將之放入《習語錄》也毫不誇張;然而今次會議竟然沒有再提這四個字,反之提出「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變化了甚麼呢?官方發布並無提及,但最可圈可點的,卻提出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隨即引發市場對放鬆房地產政策的聯想。

三年疫情,經濟就算未算重創,但負面影響總是有的。對當局管治來說,內房欠債不重要,內房樓花最終能否交付,才是最重要,因為交不到樓,就有機會引起民眾不滿;民眾不滿,就有機會影響社會穩定。然而這又是一個循環,要保到交樓,首先房企要有錢開工,但負債纍纍借貸不易,加上房企買地起樓一向靠槓桿,如何獲得新資金以確保舊工程可動工,就是這條資金鏈的源頭所在。

最快獲得資金的方法,自然是再賣樓花,但又會因此欠落更多未交付的單位,只是將問題再滾存;不過衡量風險,當然是先解決埋身問題,再處理未來難關,因此個別城市「隻眼開隻眼閉」式的放鬆樓市政策,過去幾年不時都有聽聞,目的就是吸納新資金,先達成「保交樓」的目標。只不過今次政治局會議的意外之處,在於是官方暗地裡改變定調,所以才引起市場無限遐想,並帶動股價已跌得不能再低殘的房企,可以在周二單日反彈一兩成。

不過負債問題,是否真的單靠中央改變立場就可逆轉?如果保交樓才是目的,如何確保放鬆樓市政策後、房企賣樓後所得的資金,會不會大部分都投放在項目動工上?動土需要錢,償付債券到期利息亦需要用錢,如果資金只有一注,兩者相比,應該是兌息還是先復工?更進一步,像恒大的巨額負債,拖欠承建商等金額極龐大,就算新資金有助清還欠款,人家肯不肯再在未肯定未來能不能找數的情況下,再來先開工後收數?

不少分析都認為,由「房住不炒」到「適時調整」,是政策風向的轉變,但細思兩者之間,其實並不一定是對立。「房住不炒」的宗旨,是確保樓價不要過高,不要超出普羅大眾的承擔能力,令老百姓最基本也能達到「有瓦遮頭」的生活水平。至於「適時調整」,則是指要動態跟從供求,改變現時的樓市政策,但不代表會任由樓價飆升,更沒有說要協助房地產銷售回升,因為最終要實現的,依然是「樓是用來住」的目標。更進一步想,誰說「適時調整」的,一定是與買賣樓房相關,例如首付、印花稅等措施,難道調整的不能是銀行授信、借貸予房企的限制?又或規定內房融資所得一定要有若幹比例用作項目動工?這一樣可以保到交樓,但卻是與樓價走勢相連性較低的措施。「適時調整」並不代表放棄「房住不炒」,更不代表樓市政策會放鬆。

至於內房債,不要抱著它們有朝一日能還清欠款的希望。欠債最多、最著名的幾間房企,可以變賣而又值錢的資產,能賣的已賣了大部分,有些則是想賣也賣不了,就像世茂(0813)月初流拍、原本計劃興建摩天地標大樓的深圳地皮,即使大劈價也無人問津,內地可沒像N年前海航財困,依然有愛國愛港的四叔,明知蝕硬,也願意以高價硬接啟德地皮,為國捐軀。即使仍有尚未變賣的資產,如恒大旗下的恒大物業(6666)及恒大汽車(0708),不是他們沒有價值,而是就算按市值賣到幾百億,對比2.4萬億的欠債,所得只是杯水車薪,又幫到幾多?

說到底,如果內地經濟好轉,用家願意入市買樓,銷售樓房所得的新錢用作清還舊債,房企倒不是沒有自救機會,但既然當局要嚴控樓價,你說當權者寧願要內房負債,抑或讓民眾接火棒?極粗略的計法,就當將恒大2.4萬億的債項四捨五入,變成了2萬億;就當不計利息,每年還債500億元,歷時也需40年。領導人可以繼續深受人民愛戴,但許家印能否有命等到那一天,也實在難說得很。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房住不炒 VS 適時調整?
自從恒大地產(3333)早前自爆,指公司欠債達到舉世嘩然的2.4萬億人民幣後,內房債務憂慮再度成為市場風眼。內房債一直是內地經濟的隱性地雷,中央當然知道問題所在,但由於欠債規模深不見底,若任由自爆,隨時影響到其他行業、甚至是銀行體系。這幾年中央所採取的策略,一直都是慢性引爆 ------ 利用行政手段,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少披露壞消息及撇賬,從而減低對市場的衝擊,而一直以來也算是行之有效。

然而2.4萬億人仔的負債規模也實在太震撼,這金額已與俄羅斯及阿根廷等國家的外債金額相若,難怪恒大亦隨即被網民譏笑為「負」可敵國。恒大永不獨行,因為負債的內房企業,多到數不清。正當市場面對恒大債務已經消化不良時,竟然再有內房,而且是國企級別的遠洋集團(3377),宣布由於流動性問題,未必能兌付債券本息。遠洋市值不大,對市場影響理論上有限,但連具國企背景的房企都面對融資困難,大家難免會聯想,民企內房要獲得銀行授信的難度有多高。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內房板塊隨即急挫,所呈現的已經是信心問題。

官方不是沒有嘗試緩解,像官媒《經濟日報》已經隨即發文,指房企一兩筆債務逾期,不應該渲染作「爆雷」,應該留點時間讓企業自救;但市場恐慌情緒蓋過官媒聲量,內房股跌勢未止。不知是不是要維穩,原定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亦突然提前幾日舉行,會議釋出對不同行業的最新看法。市場最關注的,自然是對房地產政策的調整及解讀。

中央在過往每提及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一向是金科玉律,就算將之放入《習語錄》也毫不誇張;然而今次會議竟然沒有再提這四個字,反之提出「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變化了甚麼呢?官方發布並無提及,但最可圈可點的,卻提出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隨即引發市場對放鬆房地產政策的聯想。

三年疫情,經濟就算未算重創,但負面影響總是有的。對當局管治來說,內房欠債不重要,內房樓花最終能否交付,才是最重要,因為交不到樓,就有機會引起民眾不滿;民眾不滿,就有機會影響社會穩定。然而這又是一個循環,要保到交樓,首先房企要有錢開工,但負債纍纍借貸不易,加上房企買地起樓一向靠槓桿,如何獲得新資金以確保舊工程可動工,就是這條資金鏈的源頭所在。

最快獲得資金的方法,自然是再賣樓花,但又會因此欠落更多未交付的單位,只是將問題再滾存;不過衡量風險,當然是先解決埋身問題,再處理未來難關,因此個別城市「隻眼開隻眼閉」式的放鬆樓市政策,過去幾年不時都有聽聞,目的就是吸納新資金,先達成「保交樓」的目標。只不過今次政治局會議的意外之處,在於是官方暗地裡改變定調,所以才引起市場無限遐想,並帶動股價已跌得不能再低殘的房企,可以在周二單日反彈一兩成。

不過負債問題,是否真的單靠中央改變立場就可逆轉?如果保交樓才是目的,如何確保放鬆樓市政策後、房企賣樓後所得的資金,會不會大部分都投放在項目動工上?動土需要錢,償付債券到期利息亦需要用錢,如果資金只有一注,兩者相比,應該是兌息還是先復工?更進一步,像恒大的巨額負債,拖欠承建商等金額極龐大,就算新資金有助清還欠款,人家肯不肯再在未肯定未來能不能找數的情況下,再來先開工後收數?

不少分析都認為,由「房住不炒」到「適時調整」,是政策風向的轉變,但細思兩者之間,其實並不一定是對立。「房住不炒」的宗旨,是確保樓價不要過高,不要超出普羅大眾的承擔能力,令老百姓最基本也能達到「有瓦遮頭」的生活水平。至於「適時調整」,則是指要動態跟從供求,改變現時的樓市政策,但不代表會任由樓價飆升,更沒有說要協助房地產銷售回升,因為最終要實現的,依然是「樓是用來住」的目標。更進一步想,誰說「適時調整」的,一定是與買賣樓房相關,例如首付、印花稅等措施,難道調整的不能是銀行授信、借貸予房企的限制?又或規定內房融資所得一定要有若幹比例用作項目動工?這一樣可以保到交樓,但卻是與樓價走勢相連性較低的措施。「適時調整」並不代表放棄「房住不炒」,更不代表樓市政策會放鬆。

至於內房債,不要抱著它們有朝一日能還清欠款的希望。欠債最多、最著名的幾間房企,可以變賣而又值錢的資產,能賣的已賣了大部分,有些則是想賣也賣不了,就像世茂(0813)月初流拍、原本計劃興建摩天地標大樓的深圳地皮,即使大劈價也無人問津,內地可沒像N年前海航財困,依然有愛國愛港的四叔,明知蝕硬,也願意以高價硬接啟德地皮,為國捐軀。即使仍有尚未變賣的資產,如恒大旗下的恒大物業(6666)及恒大汽車(0708),不是他們沒有價值,而是就算按市值賣到幾百億,對比2.4萬億的欠債,所得只是杯水車薪,又幫到幾多?

說到底,如果內地經濟好轉,用家願意入市買樓,銷售樓房所得的新錢用作清還舊債,房企倒不是沒有自救機會,但既然當局要嚴控樓價,你說當權者寧願要內房負債,抑或讓民眾接火棒?極粗略的計法,就當將恒大2.4萬億的債項四捨五入,變成了2萬億;就當不計利息,每年還債500億元,歷時也需40年。領導人可以繼續深受人民愛戴,但許家印能否有命等到那一天,也實在難說得很。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房住不炒 VS 適時調整?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