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老人家旅行「無飯」唔得 | 神耆商機

「今次歐洲之行真係攰到『散』,諗住可以歎下,結果日日要去『搵食』。」剛從瑞士返港的老闆揉著太陽穴歎氣說。他早前帶八旬父母自由行,最耗心力竟然是安撫父親因連日缺「熱米飯」而爆發的焦躁。
「和老人家出行,好應該跟旅行團,不用煩行程
之餘,旅行社到哪裏去都安排到中餐。」另一老闆分享經驗:「有時老人家不是抗拒西餐,而是怕冷冰冰的沙律菜。過多奶類和麩質的成分,會令他們肚子不舒服,這好比我們習慣每日要飲咖啡和奶茶。」
年輕一代視飲食為「體驗」,老一輩卻當作「醫肚」。年輕人莫名其妙,去旅行為甚麼要吃平時能吃到的東西?當新一代將異國飲食、夜市「掃街」等視為文化探險,老一輩卻堅持要「有米到肚」才舒服,與新世代追求的「打卡價值」截然不同。
「冇飯落肚,個人冇力氣。」這種執著其實是生存記憶的延續。年輕時經歷過糧食短缺的長者,會將「安全感」與「熱米飯」劃上等號,正如美國人旅行找麥當勞;叉燒飯對一些香港老人而言,是異國街頭的心理錨點。 上一輩對於「生酮飲食」、「無飯家庭」等生活習慣感到難以理解之時,對市場有何啟示?老人家對米飯等傳統飲食的強烈執著,這種黏性又反映甚麼市場機遇?原來能讓長輩在他鄉真正放鬆的,不但是壯麗的風景,而是那縈繞不散的飯氣溫香。
在這個追求變革的時代,如何在創新與傳統間架起橋樑?畢竟,商業的本質不一定在於改變消費習慣,而在掌握那些深植於歲月中的情感需求。真正的市場智慧,也許是讓雪山與白飯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神耆商機 - 關志康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