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將如何解決?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將如何解決?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將如何解決?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多嚴重,看看小米就知道了。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初接觸小米應該是他的智能手機。小米的手機不但價錢平,而且可同時兼用蘋果的IOS與Android的操作系統。後來
才發現小米原來還出產各式各樣的家庭電器,小的有耳機、鬚刨、電飯煲等;大的有冷氣機、冰箱、吸塵機等;應有盡有,而且小米的產品智能化的程度高,非常好用。近年,小米更決定進軍電動車,雖然比別的公司遲了五至六年才起步,卻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上周,小米的首款SUV登場,23.35萬元人民幣一部,首小時就賣出了28.9萬部,把競爭對手嚇到目定口呆。
中國製造業的特色是甚麼都能生產,而且價錢平,性能高。他們的產品研發能力強,產品可以不斷推陳出新;而他們的生產流程亦設計得十分流暢,效益極高;所以訂價不高已能盈利,令消費者趨之若鶩。所以可以行銷世界,難逢敵手。
這樣的能力不但小米有,其他的中國製造業一樣擁有。中國能夠從一個製造業大國發展成一個製造業強國,靠的就是在產品研發方面的領先能力,以及在生產流程上的高效管理。
不過,中國的製造能力委實太強了,外國的競爭對手大都沒有招架之力。他們惟有向政府求助,要求政府對中國的產品加關稅或直接限制進口,以阻中國產品獨佔市場。

為了避免向外國提供加徵關稅的藉口,中國政府宜率先對自己的出口產品徵收出口稅,以免外國的消費者可以買到廉價產品的同時,外國政府還可以徵得巨額關稅。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提前徵收出口稅,不但可以洗脫中國產品低價傾銷的罵名,還可以令部分中國的產能轉化為國家的稅收。
只要中國的出口關稅訂得恰當,外國的自家產品就不致完全失去競爭力。如果中國的出口稅能多少為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提供一些生存空間,他們就沒有那麼高的改善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這樣反令中國的競爭優勢可以更長期地得以保存。
不過,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不但會衝擊外國的同類競爭對手,對中國本土的原有對手亦充滿殺傷力。譬如,小米的電動車,就不但對蔚來、小鵬、理想有威脅,連比亞迪也得嚴陣以待;至於小米的大小家電,更令美的、格力、蘇泊爾、九陽等坐立不安,惟恐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淘汰的對象。因為,小米去年在冷氣機、冰箱、洗衣機等大型家電的銷售收入,按年增長了超過50%;而今年的首季,小米在這方面的收入更增長了113%。試問行內哪一個對手能在這樣的壓力下安枕無憂?他們除了第一時間降價,以力保自己的市佔率外,別無他法。然而,這樣卻足以令他們難再盈利,甚至無法生存。

內地稱這種現象為內卷,即惡性競爭,相信有不少競爭對手將在恐懼萬分的情況下被掃地出門。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之前的投資可能要付諸流水,不少工廠可能要關閉,很多工人要失業。社會要承受的痛楚不可謂不大。
然而小米的主腦人雷軍卻不是這樣看,因為他的新產品又平又靚,可以為消費者省下很多錢,令他們有能力作其他方面的消費,為很多新企業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這種講法甚有道理,只是箇中有許多企業會被淘汰,他們的感受絕不好過。不過,我們既然選擇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就必須承受與此俱來的「惡」。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