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從全球市場看中國模式
(2012年07月24日)
中國之所以能在近年增長得這麼快,與中國從農業走向工業化的時候,剛遇到全球市場一體化有密切的關係。
工業的增值能力遠比農業高,兩者相差數以百倍計。中國的農村有這麼多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能夠逐步解放出來,足以支撐中國在一百年裡,都維持近雙位數的增長。
然而,單靠有生產力,不足以支持經濟不斷高速發展。西方國家都不缺乏生產力,而是生產能力過剩,以至沒法把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賣出去,以至投資招來虧損,經濟發展因而無以為繼。
產能過剩源自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源自分配不公,以至廣大的打工一族沒法分享勞動成果,令社會缺乏足夠的消費能力去支持經濟持續增長。過去西方在走工業化道路的時候,都得把產品銷到國外去,為了打開國外市場,西方國家不惜出動炮艦,四處建立殖民地。
中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時候,剛好碰上世貿協議得到落實,令中國的產品可以行銷全世界,沒有受到關稅的阻撓。這是中國經濟久久未遇到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
中國過去比較窮,只需很微薄的工資,已足以吸引農民到工廠裡去出賣血汗,令中國的產品可以比其他國家都價廉物美,沒有一個其他生產國可與中國的產品競爭。
加上在那個時代,西方正在透過寬鬆的信貸去鼓勵消費,大家都在先使未來錢,令中國的產品不愁沒有人要。
然而,近期情況已出現變化:(i)金融海嘯後,西方經濟已經放緩,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已沒有以前增長得那麼快;(ii)西方國家已意識到,不能完全放棄生產與出口,想透過迫人民幣升值,去減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iii)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也開始工業化,他們起步比中國遲,但成本比中國低,一些低檔的產品,已足以與中國產品搶市場;(iv)中國的生產力實在太大,即使沒有新興國家的競爭,中國也足以餵飽整個世界市場,如中國出產的即用即棄打火機、汽水飲筒等,已佔有全球九成多的市場份額,根本已沒有增長空間;(v)中國的崛起已引來外國猜忌,不論政府還是民間都在下意識中抵制中國,令中國的產品在開拓市場時,不如以前那麼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否持續高速增長已很成問題。有人擔心,今年第三季,中國的出口增長會跌破10%,而中國的GDP增長則會低過7.5%,較悲觀的論者,認為中國經濟會硬著陸,所謂中國模式的神話,將從此破滅。
中國政府正努力透過經濟轉型走出這個困局,但遇到的問題很多,這些都要留待另文再談。
上一篇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