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政策打殘國產車 - 胡孟青
天子腳下的北京,市場對其政策關注度一向極高,更會成為其他城市參考樣辦。關於「國五條」的討論已鋪天蓋地,但平時經常往北京公幹的朋友,對堵車情況極嚴重的北京,總是非常頭痕。作為交通改善措施的主要部份,自2011年起,北京實施了以搖號隨機抽籤方式分配車輛指標,以調控小客車數量,在平均每月兩萬個名額當中,個人佔88%;十二.五期間措施更明確,北京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
在2011年1月首輪機動車購車搖號中,有超過18萬人爭17,600個新增車輛指標。令北京機動車銷售由2010年的約80萬輛,急降至2011年的24萬輛,成功控制了新車數量,截至2012年底,北京汽車保有量仍達520萬輛,政策的副作用也不少,雖被視為史上最嚴治堵措施,但實施兩年,北京市道路堵塞狀況不見明顯改善。
北京車市更出現供求不平衡,不少想買車的市民長時間搖不上號,搖上號的卻不買車,因為當中出現了全家出動搖號的現象,進一步攤薄了來自實質需求人士的中籤機會;2012年8月,北京個人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及確認延期的人數,總計超過107萬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中籤難度可想而知,比率低於2%,卻低處未算低。
車牌值錢寧買貴車
今年2月,中籤率再創新低,達到76.9:1,購車搖號個人申請者達142萬人,交通擠塞的壓力,源自經濟增長帶動下之購車需求。至於另一個經濟重心城市上海,當地車牌於同月份投放額度為9,000個,投標人數達2.46萬人,供求失衡之下,最低中標價達8.3萬元,平均中標價為8.35萬元,環比漲幅超過一成。
車牌難求,既然牌價如此高昂,車主們心態上自然不願意選購車價較低的自主品牌,免得「妹仔大過主人婆」,導致自主品牌乘用車及轎車於一線城市的市佔率出現雙降,同比分別回落近三個百分點至40%及26%,如趨勢持續,內地自主品牌,已屆危急存亡之秋。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上一則: 財智語陸:保持觸覺非搵命博 - 陳永陸
下一則: 投資一周:四電訊商冇運行 - 周顯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