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2014年4月24日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2014年4月24日

科技股集權欠制衡 2014-04-24
投資一間公司,通常會留意盈利能力、發展前景、估值是否合理等因素。但隨著愈來愈多公司發行「同股不同權」的股票,股東的投票權不再一樣,企業高層的集權傾向開始受到關注。

企業管治權力過度集中,股東就連高層薪酬水平也無法改變。以Google為例,2011年施密特(Eric Schimdt)出任集團行政總裁時,年薪已達一億美元,但當年他只出席了四次董事會,換言之,他平均每開一次董事會議,便獲得二千多萬美元報酬。

除了矽谷科技公司高層薪酬偏高外,就算南韓三星電子的行政總裁申宗均,去年薪酬也有62.1億韓圜(約600萬美元),較蘋果公司的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的425萬美元還要高。

美國企業透過分拆不同級別的股份上市,做到「同股不同權」,目的是為了鞏固創辦人在公司的話事權,削弱小股東的影響力。情況就如Google最近分拆無投票權的C股一樣。其他如Facebook、LinkedIn等公司,都屬於股票分級制(Dual Classes of Shares)。這些公司堂而皇之表示,可以利用無投票權的股份,作為日後收購其他公司的代價;又或者作為員工的獎勵等,這樣就不會影響公司的自主權。然而,如此就會令企業控制權,始終集中在企業高層和早期投資者手上,令小股東難以參與公司的決策。

有基金經理對企業這種集權做法極為反感。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經理愛因霍恩(David Einhorn)去年以股東身分,指摘蘋果公司持有逾千三億美元現金過多,影響投資者收益,最終逼使蘋果透過發行優先股和公司債,向股東派發部分現金。他亦質疑高科技公司,為了挽留高技術員工,主動向他們派發大量公司股權,結果不斷稀釋現有股東權益,對小股東不利。

不過,權力過份集中,對某部分投資者而言,則未必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可以透過入股而進入公司管理層,甚至參與成立管理團隊。雖然這樣對機構投資者十分有利,但對於一眾小股東,則只好繼續受人魚肉。

愛因霍恩預計,市場正經歷十五年來第二次科技泡沫。 如果按照傳統方法計算公司股值,估計部分公司股價將會下跌至少九成。因此,愛因霍恩已率先沽空了一批科技股。

早前有對沖基金認為科網股出現泡沫,先行獲利,致使「納指一百」曾一度跌穿4000點。經過一輪調整後,科網股近期又重拾升勢。這股升勢是否為阿里巴巴上市護航?科技股估值是否偏高,隨時解發沽壓?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

王冠一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