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商業品牌選舉
最近擔任了一個優秀商業品牌頒獎的評審,也見到一些有關商業機構運作的變化,希望可以和讀者分享。
首先,這個品牌選舉是集中在大中華區的企業和品牌,從初選的名單中見到,不少企業都是在大中華地區赫赫有名,可以?是大中華地區中的知名企業。對一些較具本土性質的商店和品牌,它們的地區色彩很濃厚,除了區內居住人士會知曉其品牌之外,其他人對它們並不知悉,它們無法在認知上和大企業相比,當然這和小店的經營策略有關,有的小店寧願默默耕耘,也不願意將其品牌做大做強,可是默默耕耘和墨守成規只是相差一線,這個議題在近代商業分析上是從沒間斷。
第二,就是評審的準則。從前人們評價一家企業的優劣,往往會從其經營數據上入手,即考慮企業的市場佔有率、盈利能力等具體的指標,一般來說,可以被稱作優秀品牌的企業,其經營上也是要上了軌道。這次的評審除了這些具體數據指標之外,還加重了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準則,這個改變反映了社會大眾對商業機構態度上的改變,現在人們已經不會對簡單的在商言商表示認同,更多的是要求商業機構在追逐盈利之餘,不要忘記社會責任。這個轉變是慢慢的出現,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還是不到十年間的事,不少企業對何謂企業社會責任還不是很清楚之際,便已經要接受企業在發展時要具備社會責任這個要求。
第三,也接著第二點的討論,就是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在初審的企業名單內,不少機構在企業社會責任一欄內,只空泛地表示它們很著重企業社會責任,可是卻沒有具體的列出其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表現。至於有列出企業社會責任成果的機構,做法上當然令人欣賞,可是另一個問題是這些做法過於形式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停留在指標式的應對,並未能予人一種企業社會責任是其經營文化的感覺。
而且站在得獎品牌中的分佈,大中華地區以香港和台灣的品牌佔多,也反映出內地企業在品牌建立上,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