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央行貨幣政策過去、現在與未來式(上)
2015年05月12日
人行連續三星期暫停作公開市場操作。(路透社)
不能否認的一件事情是,中國人民銀行(人行)於最近一年半以來,在貨幣政策的執行上,確實出現了頗大滯後情況,應該鬆時沒有即時鬆,到意識到要鬆時,需要涉及的寬鬆
力度,就遠比之前所需要的為多。
在上周六,當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通脹數據,即4月通脹按年升1.5%後,在翌日即周日,人行再次齊齊減一年期存款和貸款利率0.25厘,觀乎市場早前的反應及預期,當局減息已成為了指定動作,再談不上突如其來,政策的正面震撼力似有不足。
更甚的是,以內地目前實際名義利率之高,減息幅度已被解讀為過分溫和,可能中國需要的是之前俄羅斯式的減幅。
總結內地近年貨幣政策的成效表現,資金是投放了,但是沒有走進實際經濟,利率仍然處於較高水平,資金製造了炒賣機會,由樓市轉而到過去一年以來的股票大牛市,股市交易時段形同每日搵快錢的機會,即使原本有意安分守己打理生意的生產線擁有者,哪會抵得著誘惑呢?
至於要求寬鬆的訴求,已經由真正的企業家、瀕臨財政危機的中小企,轉而為市場,或者可以說得白一點,一眾股票市場的持份者。
無論是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抑或減低利息的預期仍然不絕於耳,有留意的話,人行經已連續三星期暫停作公開市場操作,既沒有採取逆回購,藉此增加市場流動性,亦沒有實施正回購,進行資金回籠。
原本,市場一直認為,人行正在醞釀大動作,但是周日只減息0.25厘。事後回想,人行在貨幣寬鬆的框架大前提上,可能已經轉變了形式,取態亦經已有所改變。
根據人行最新一份首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內容顯示,似乎從中經已提供了線索。
當局開宗明義表明,在推動貨幣政策的調控時,會從過去以數量型為主,轉為重視價格型為主。換言之,人行的貨幣寬鬆政策依舊,但大前提是要用各種方式降低市場利率。
至於一而再推出製造流動性的數量型政策,極有可能是屬於過去式,或已淪為次要工作。
(下期續)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