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鳴疑斷章取義 明知故「錯」反駁林行止|範中流
曾聲稱佔中會令股市下跌,造成全港3500億港元經濟損失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獲《信報》今天刊出題為〈經濟學家與「袋住先」〉的文章,反駁《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個人專欄早前發表的〈機會成本有得計!經濟學家「袋住先」?〉一文。
林行止在該文中,引用學術研究結果,指經濟學者一般都不放其他社會學科在眼內,少引用經濟學以外的研究成果,亦對跨學科研究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多有牟取私利的傾向,對何為「公平」和「道德」,有與世俗看法不同的一套見解。林行止坦言,有關研究對香港經濟學者或許也適用,他更批評一些特別重效益的經濟學家傾向「袋住先」。
批林行止錯引資料
關於雷鼎鳴今天的反駁文章,本報早前已作出節錄分析,在此不贅。當中,雷鼎鳴更特別點出,林行止在引述學術研究分析資料時,「一定是不慎中了招」,故作出了錯誤的解讀,說穿了,就是指林行止的文章出錯。
不過,筆者再翻查有關的分析資料,卻發現犯錯者,又豈止林行止一人?雷鼎鳴這篇文章本身,更似有為反駁林行止,斷章取義學術研究之嫌。
引發今次爭議的內容,在林行止於原文中先行引述,來自美國經濟協會出版的《經濟前景學報》(JEP)2015年冬季號(第29卷第一期)所發表三位經濟學家連署的特稿《至高無上的經濟學》(The Superiority of Economists)。
據林行止文章形容,那「是一份經濟學行內『民調』的分析,它指出雖然經歷令大部分經濟學家臉上無光、無地自容的十年,但和十年前刊於同一學報的同類調查結論一致,經濟學家依然自我感覺(極之)良好」;林行止進而引述該研究發現,在經濟刊物AER(2000至2009年間)所發表的文章中,引用的論文中,有四成來自25份經濟學自己的頂尖刊物,但政治學者及社會學者在各自專業學報上發表的論文,所引述的研究中,只有0.8%是同行論說,社會學家則只有0.3%來自同行。
雷鼎鳴稱自己翻查該篇論文後,發現「可能是文章的表達不善」,故令「行止兄的確是搞錯了」,因為0.8%是指經濟刊物AER的論文所引用政治學研究的比例,而社會學的0.3%也是同樣解讀,更稱「政治學家及社會學家的名譽可得恢復!」他同時舉出醫學論文必然大量引用醫學相關的資料,來強化自己的反駁論據。
雷鼎鳴未回應林行止立論
不過,同樣是該論文同一部分,相關數據其實更佐證林行止當日文章的立論,惟雷鼎鳴卻隻字不提這個有直接關係卻對其「不利」的資料,而只舉出林行止引述數字上的錯誤,就有刻意誤導讀者之嫌。
根據該論文,其實同樣分析了發表在《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的論文,以及同樣統計出這些論文引用資料來自的範疇,當中經濟學者引用經濟學頂尖刊物論文的比例,都明顯較政治學與社會學的高一截;論文資料顯示,政治學引用同行的比例是17.5%,而社會學亦不過是22%。
此外,政治學引用經濟學及社會學範疇的比例,分別是4.1%與1.0%;而社會學論文引用經濟學與政治學的比例,也只是2.3%及2.0%,都較0.8%與0.3%高一截【見圖】;換言之,林行止引用數字時雖或有偏差,但文中的整體分析依然完全成立的。
難駁或有學者志在政治酬庸
至於雷鼎鳴在其文中尾部,指支持「袋住先」的「十三學者」,「這批經濟學家若非已退休便是快將退休,他們須要續什麼約升什麼級?當中三位曾任大學副校長,又有幾位曾任系主任之類的,哪會計較這些?北上講學他們大多不會排斥,但實際上,幾乎人人忙碌,真正能抽空去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的人很少。」圖以此來反駁林行止批評,當中有人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袋住先」。
不過,這個其實是偽命題,畢竟除非「人之將死」,才較大可能「其言也善」,當中究竟是否有更大的政治利益及換來政治酬庸,或只在尋求接近權力的亢奮與虛榮,實是「不言而喻」吧!不然又如何解釋早屆退休之年的董建華,近年何以仍頻頻現身?
(撰文:範中流)(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雷鼎鳴撰文 反駁林行止「經濟學家自負論」
林行止分享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