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 一視同仁? 2015-10-06
「金融海嘯」期間,英、美等政府出資數以千億計美元,拯救瀕臨倒閉的銀行及保險公司。當中涉及的金融機構規模龐大,於國際金融市場中擔當關鍵角色;主要擔心一旦出了甚麼問題,可能影響全球經濟、甚或令整個金融體系崩潰。這些金融機構實在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因此被冠上「具系統重要性」之名,資本要求因而更高,監管考核亦更嚴謹。
那麼管理著龐大資產的基金經理及資產管理公司,又應如何處置?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互惠基金 (Mutual Fund) 規模已膨脹了一倍。單是貝萊德(BlackRock),管理的金額已近5萬億美元之多。而這些管理者自 2008 年起,一直大手買入債券。至今年 1 月底為止,首十大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債券基金規模達 1.98 萬億美元(七年前仍只有 9210 億美元)。隨著美國加息時機漸近,引起外界擔心,會否令投資者逃離債市,因贖回潮而觸發另一輪危機。
金融穩定委員會 (FSB) 現任主席,英倫銀行行長卡尼早於 4 月時表示,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愈來愈大,但投資的資產流動性低;又指他們高估了債券等固定收益市場的流動性,暗示一旦投資者要求贖回,這些基金未必能應付。金融穩定委員會亦因此考慮,將基金及資產管理公司納入「具系統重要性」之列,受著與銀行、保險公司等同的資本要求及壓力測試。
舉手贊成的首先是大型銀行,因其受制於嚴格監管同時,資管公司則趁機崛起,搶走部分銀行業務,若這些資管公司無差別對待,同樣被「綁手綁腳」,競爭環境才算公平。另外,假如大型資管公司需符合額外資本要求,成本更高,小型資管公司就可能趁此機會搶佔市場份額。
不過,基金及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當然「耍手擰頭」,強調本身只是在做非常基本的業務:管理第三方資產,沒有擁有權;自願買入基金的投資者願意承擔全部風險,與銀行為客戶承擔風險截然不同;基金槓桿率不如銀行般高,實行同樣的資本規定說不過去雲雲。
反對陣營當中的貝萊德,所管理的互惠基金規模,高峰時是雷曼兄弟的六倍之多,同樣是「大到不能倒」?即使不加「具系統重要性」標籤,亦不代表可以零監管。最起碼也要規定這些基金及資管公司,持有的最低現金水平,以及進行定時的壓力測試。誰知道,下一次金融危機再來時,他們可否承受得住,會否成為下一個雷曼?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