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10月13日
C觀點 - 施永青
中國通縮的威脅大過通脹
2015年10月13日
有朋友問我,為何自去年中以來,中央多次減息降準,但一點通脹的苗頭都看不到?不是說貨幣政策比前寬鬆了嗎?照道理,每次降準都會有數千億元人民幣流出市場?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多了這麼多,這不是通脹又是甚麼﹖為甚麼物價不升反跌?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減息與降準而流出市場的貨幣,並沒有直接流入一般人的口袋裏,而是流入掌控權力與資本的人的口袋裏。因此,普通人的消費能力並沒有一下子提高,無法帶動內需提高,物價亦因而相對穩定。
通常,要看到貨幣寬鬆的滿溢效應,必須先找到途徑讓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企業有投資的機會,才會擴張業務,增聘員工;屆時,人力市場就會供不應求,工資才會上升,打工一族才有更高的消費能力,然後物價才會上升。
現在物價未見上升,代表滿溢效果還未出現。這可能是時間差的問題;之後,效果會陸續出現,這當然最好。但這亦可能是結構與前置環境問題,那就不容易解決。
中央希望資本可以流向農村,可以扶助中小企;但這錢先是流入掌控金融系統的人的手裏,他們先要解決自己眼前的問題。現實是他們之前犯了很多放貸錯誤,他們的很多投資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資金鏈快將斷裂。所以他們先得用這些錢去挽救自己先前的失誤,沒法作新的投資。
中央當然知道錢已被這樣做,但這是必要的,西方也要在金融海嘯之後搞「bailout」,以延後危機爆發。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原先的「活錢」(可以調動的錢)就會變成「死錢」(被套住了的錢),社會上流通的資金並沒有太多的增加。
再者,即使還有更多的資金可以在市場上流轉,這些錢也會被用來買現有的資產,而不是作新的投資。因為現時中國的普遍情況是:產能過剩,庫存日增,再投入的結果只會是增加浪費。
以房地產市場為例,現在二三綫城市都有住房供應過多的問題,積累的庫存要幾代人才能消化。這叫開發商怎願意再投資?類似的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有出現,所以要把金融系統內的錢引入實體經濟並不容易。這是滿溢效果遲遲未出現的主要原因。
現時,還有能力吸引資金的行業主要是受中央政策鼓勵的行業,包括互聯網+、環保、醫療、以及與一帶一路部署有關的行業。然而,這些多是高風險行業,否則中央也不用出政策去鼓勵了。因此,這類新投資的夭折率向來都是很高的。
若然這類新投資未能出現應有的成效,又會有新的資金被套住,那市場上可供流通的資金就會更少。因此,中國現時面對的通脹壓力不大,需要防範的反而是通縮。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