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2016年2月24日
財經評論:手機支付大敵
■有張八達通在手,在港基本上通行無阻,令電子錢包難以普及。 資料圖片
聞說強國青年銀包已經無需擺放一張張實體鈔票,生活各種開支已經可以透過手機處理,由交通呼叫的士、餐廳用膳付款、派新年利是、甚至資產管理及投資基金,通通能夠以電子錢包處理,亦即所謂的移動支付已經越來越成熟。
同時間,在號稱智能手機滲透率高達83%、2015年有超過527萬名10歲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的香港,手機電子銀包在香港似乎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近年唯一得到各界迴響的僅有與阿信屋合作的TnG Wallet電子錢包。可惜TnG Wallet使用初期問題多多,出現伺服器負荷過重、增值及繳費有誤等問題,最終要以暫停代繳公共事業費用落幕,如今周遭已少有同儕繼續使用。
其餘諸如QQ及微信支付、Google Wallet、Apple Pay,林林總總由國內以至各大科技公司研發的電子錢包,在香港社會大眾眼裏似乎可有可無,狀似風行全球的移動支付趨勢與香港無關。
筆者認為主因之一是八達通過份根深柢固。八達通於1997年回歸後面世,曾經作為香港之光而揚威國際,例如2006年獲選「為創建更美好世界作出貢獻的全球13項小發明」之一,及代表香港參展2010年上海世博,體現智能卡如何提升生活效率。
如今雖然八達通技術上已屬落後,但以處理生活諸事上的便利性而言,幾近無法取代。例如筆者曾經嘗試過一周內無提取任何現金,單靠一張自動轉賬的八達通已足夠處理日常需要。交通方面,八達通是根本,筆者一卡在手自然全港通行無阻;飲食上,在公司飯堂及大型連鎖餐廳都接受八達通、在街上購買飲料零食到便利店或者阿信屋毫無問題。
當香港連部份街市豬肉檔、賣旗及扭蛋機都接受八達通時,能夠容納電子錢包發展的空間實在少之又少,加上兩者之間處理交易時間就相差無幾,令港人轉用電子錢包的動力甚微。
記者:陳東陽
財經評論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