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基金轉戰海外 2016-3-4
去年內地股市大起大跌,從「牛」轉「熊」的過程當中,中央之手影不斷,處理手法值得商榷,往往凸顯當局對資本市場之運作,未曾通盤掌握。看著A股不斷尋底,當局似乎顯得一籌莫展。
去年9月,為遏/股跌勢,當局決定對股指期貨交易實行重重限制,結果市場流動性被「抽乾
」,股票沽也沽不得。其他措施則包括上調同日開倉及平倉之手續費、交易保證金等;以往單日開倉交易量超過100手,才被界定為異常交易,但9月時將此規定大為收緊至10手。
結果如何?原本是全球交易最頻繁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合約交易量足足減少99%,從去年6月份的6100萬張合約,降至1月份的不足100萬張。最苦的是一眾內地對沖基金,被歸咎為跌市元兇;中央收緊股指期貨交易,當然限制了對沖基金營運上最重要的衍生工具。內地市場雖然龐大,但政策上的不斷轉變,令對沖基金無所適從,不得不考慮移師海外創立新基金,而香港則成為選擇之一。
香港既有地理位置優勢,金融市場發展相比國內亦成熟很多,於衍生工具的選擇範圍和執行速度方面均有很大優勢,監管機構亦不會「話變就變」,投資環境更為穩定。不過,自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中國之經濟數據也無甚起色,走資愈加嚴重,當局因此加強資金監控。於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設立的中資對沖基金,客源除了來自部分早已將手持現金分散於境外的內地投資者外,要於內地設置的重重關卡下,吸引國內資金投資於海外基金,恐怕不易。正因如此,這些中資對沖基金也不敢貿然把國內的基金全部撤走,只不過是提早擴展海外版圖而已。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ongsi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