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填海,香港有今天嗎?
沒有填海,香港有今天嗎?
填海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建議的主要選項之一,認為是一項較能產生效益的長遠策略,有民調顯示,45.3%的受訪者贊成在維港以外填海建新市鎮,33.9%的受訪者反對,20.8%的人沒有意見;反映持贊成意見的佔比較高。
不過,若拆開不同
的年齡組別去看,18至29歲的組別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佔比較高,達46.7%,贊成的只有28.7%;而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中,取態卻是剛剛相反,有近57%的人支持填海;至於其他年齡組別,亦是支持者比反對者多。
有人認為:世界將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所以應該以年輕人的意見為依歸。這句說話表面上很有道理,但現實世界卻不是這樣運作的。就我所見,現實世界的大部分機構,無論是盈利或非盈利性質的,屬政府或是屬私人的,其決策階層極少是出自18至29歲這個年齡組別的。有不少國家甚至不許這個年齡組別的國民參選總統。由此可見,社會認為這個組別年輕人的判斷並不可靠。不想把一些對社會影響重大的決策交到年輕人手上。
年輕人聽了我這種說法一定不高興,但人貴有自知之明,年輕人自視過高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在商業機構尤其如是。這也許是近年年輕人多喜歡從政的原因之一。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年輕人,歷史上把年輕人捧上天的人,都是想利用年輕人去當炮灰的政治野心家。年輕人可不要輕易上當受騙,白白把自己的青春,變成別人上位的踏腳石。
現實是年輕人的社會經驗較淺,容易只顧理想,不理現實。可惜,這個組別的年輕人,很多連獨立地在這個世界生存的能力也沒有,怎能寄望他們將來不向現實讓步。人的年齡愈來愈長,而出生率則愈來愈低;如果這個趨勢持續,這個世界當然會以30歲以上的人的取向為依歸。
我是五十年代初來香港生活的。從我懂事開始,我就看著香港不斷地在填海,先是美孚,繼而葵湧、荃灣、觀塘、沙田、大埔、屯門、將軍澳、東湧,一個一個新市鎮因而可以建立起來。這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是在填海區生活的家庭出生,他們的父母很多亦是靠填海區提供的工作機會來養育他們。若是香港當年沒有填海,香港會失去很多成長機會,年輕人何來有今天?
現實是香港在不斷填海的時候,生活過得很不錯,但自從千禧年代開始視填海為禁忌之後,香港的可發展用地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來源,香港的市區發展速度就停滯不前,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尤其是在住屋方面,亦因而沒法像以前改善得那麼快。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看看情況跟我們相似的新加坡與澳門,他們的陸地面積比香港還要少,但他們卻一直積極地進行填海,令到靠近原有市區的沿海優質土地得以大量擴充,令市民的居住環境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透過填海,新加坡的面積增加了13,800公頃,比原面積增加了24%。澳門地方小,但增幅更誇張,填了1,900公頃,增加3,160%。香港的面積較新加坡大,但我們只填了37,000公頃,只是新加坡的一半,新加坡的居住環境比香港好,與他們填海比我們多不無關係。至於如何看待填海與環保的矛盾,留待明天再談。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