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攻防戰第二回合
美中宣布各自啟動340億美元的25%懲罰性關稅之後,美國商務部立即調查制裁秧及的美國在華電子公司,若能證明不能遷離中國,則可望在加徵關稅方面獲得豁免,而中國則準備把新增的關稅收入,用於補貼被美國抽重稅的企業。表面上,特朗普暫時把槍口對準歐洲盟國,既要求北約成員
國增加軍費負擔,也指控他們對美國貨品設限,因而每年享有1000多億美元順差。
美向中國歐洲分途出擊
然而,當特朗普抵達歐洲之際,美國貿易代表著名鷹派人物萊特希擇突然發表長達205頁的文件,羅列出新一輪制裁中國貨品的清單,總值2000億美元,內容包羅萬有;包括農林水產、凍肉、手提袋、行理箱、皮革、手套、紡織品、化工產品、紙品、家具、電器,以及相關零部件,以至寵物糧食等等,均開徵10%關稅。理由是,中國不僅沒有在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改正,還向美國貨品進行報復。清單在8月尾將舉行聆訊,至快在9月開徵,期間,美方願意與中方進行談判雲雲。
向中國貨加徵2000億關稅,怎反擊?
貿易戰開啟後,中國官方媒體接連對特朗普當局口誅筆伐,對於被加徵2000億美元貨品,自然亦回罵。然而,今次沒有即時還擊,而事實上,中方難以有對等的反擊,因為每年進口的美國貨品,也在2000億美元以下。
事實上,美國今次準備再開啟2000億美元新關稅,到底最終有多少會落實,仍是未知之素,因為加徵10%關稅,到頭來部分必然轉到美國消費者頭上,因此,徵稅也不敢是高昂的25%!
中國出口商美消費者齊受損
事實上,關稅戰必定是兩敗俱傷,既令到雙邊貿易減少,也損害本國消費者的利益。在首輪開戰時,中方基本上已選對了報復目標,集中於特朗普死忠粉絲所在的農業和水產業;反之,美方針對的電子業,有不少是在華美商經營的。因此,美方今輪就不顧一切,誓要令中國各行各業受害。
報復宜針對飛機高消費品
若廣泛向美國各行各業徵收關稅,只會令進口貨品加價,到頭來更影響民生;因此,較佳的做法是只選擇可取代的高昂商品,例如飛機和高級消費品等,既可顯示有力報復,也可避免己方有重大損失。
同時,人民幣近期已從高位回落了接近5%,對中國出口商而言已可以減少加稅的損失;當然,對普羅大眾來說,則可能會以為貨幣越來越不值錢,在散戶為主的中國股市,也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拋售;至於,香港是成熟的股市,對於事態的發展根本上不需要過分憂慮。
特朗普親赴歐要收保護費
特朗普要忙於在貿易戰求功以便向粉絲交待,連日來,他多次指控北約主要是保護歐洲,但歐洲在北約防務負擔太少,要由美國買單;同時,歐盟在貿易上嚴限美國貨進口因而可享有3000多億元的貿易順差雲雲。他還點名指德國大量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卻假扮反俄。
特朗普明白到,集中與中國打貿易戰對於爭取選票並不劃算,同時可能會影響到他在朝核問題上所得的成就。反之,把戰線同時針對歐洲,希望逼使歐洲各國在軍費和貿易壁壘方面作出讓步。早前,美方已說服歐洲車廠,支持美歐汽車互相零關稅;不過,歐盟官方仍沒有正式反應。平情而論,歐盟對美國車平均抽稅較高,而若果美歐有共識,便可聯手要求中國大降汽車關稅。
美國豆農商會提醒特朗普
美方首輪對中國的懲罰並不精準,反之,中方的反擊卻擊中美國的農業、水產業、凍肉業,以至汽車業。美國主流傳媒早已不喜歡特朗普,近期紛紛採訪受影響的農戶,中西部的農民大吐苦水,而他們是特朗普的主要票源。
大豆商會的負責人表面上說繼續支持特朗普,但在接受訪問時也指出,大豆的出口旺季是10月至12月,希望在這之前,美中能夠解決糾紛,令大豆可以正常出口到中國。他等於提醒特朗普,宜在11月中期選舉前與中方和解,避免影響農民的投票意欲。
美國生產的大豆,有三成是出口到中國,它們均屬於基因改造大豆,被歐洲環保份子視為對下一代的健康有損,而在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基本上用於餵養牲口,不是供應給民眾食用。
在爆發貿易糾紛之後,在中港出售豆奶的維他奶,在宣傳廣告片中強調他們是選擇優質的非基因改造大豆。
宜在11月中期選舉前達成妥協
表面上,美方的第二次攻擊很全面,更能打擊中國出口企業。然而,美方加碼雖然可以繼續佔先手,但卻涉及眾多日常用品,到時將更加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較難與選民交待。
因此,我認為,特朗普的上策還是在10月之前與各貿易夥伴達成協議,取得一些小成就來討好選民。反之,若11月中期選舉前火頭處處,則對共和黨絕非好事,部分共和黨候選人也只好與特朗普劃清界線。
國金與投資 - 曾廣標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lifestyle.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