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專欄】新一輪金融危機或快將來臨
【FT專欄】新一輪金融危機或快將來臨
你認為新一輪金融危機有多大機會發生?在今個月,牛津經濟研究院「數字專家」研究隊伍(the number crunchers)向全球162個大型企業發問了這個問題。企業的平均回覆是未來兩年內有20%機會出現。
這
數字是預測全球第二輪新冠肺炎爆發機率的兩倍,今人無奈的是,這同時是預測可以盡早發明有效疫苗機率的兩倍。
這恐懼已帶來實質的影響:在本月的牛津研究裡,他們看淡未來業務的程度較實際數據來得差。「我們的分析是潛在的金融危機令情緒變差。」研究的首席經濟師Jamie Thompson說。
投資者不能對這掉以輕心,雖然金融危機並未到立即爆破的程度,最少並不像2008年那種石破天驚的程度。因為有兩大因素會減輕危機的嚴重性。
首先,美國聯儲局及其他央行會「盡其所能」(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2012時的承諾)維持市場運作,包括在疫情期間。三月的市場情況就是一個例子:當美國國債交易冰封,聯儲局就跑出來對流動性作超乎尋常的支持。
第二,銀行不是今年經濟震盪的源頭,同時無論在美國還是歐洲大部份地區,銀行的資金情況也遠較2008年時理想。「大型美國銀行步入這場危機時情況穩健,而聯儲局也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為銀行業提供支援。」聯儲局副主席誇爾斯曾這樣說。而國際投資研究機構晨星亦指出「美國金融系統在今次疫情出現破產或資金危機的機會遠較上次為低。」
不過,仍有一個問題核心未解決:金融危機並不是每次都以雷曼兄弟破產這種模式出現。有時候,金融問題會以溫水煮蛙的狀態現身。有些咬文嚼字的人會質疑那是否算一場「危機」,但重點是若金融壓力慢性持續,也可以令經濟變得衰弱,這也牛津研究中的受訪者清楚不過的。
疫情前槓桿已危如累卵
根據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指出,其中一個金融業揮之不去的問題,就是很多機構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槓桿情況已經危如累卵。「假如你細看金融業的脆弱面,你會發現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情況也頗嚴峻。」她在一個網上研討會上對我說。
與此同時,直至目前,因新冠肺炎導致的壞賬規模仍無法計算,因為疫症的影響仍在漫延,特別是廣泛的信貸寬限政策亦掩蓋了破壞力度。「雖然銀行不是危機的源頭,但他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國際清算行首席經濟學家申鉉松說,「本來市場最關注銀行面對的流動性問題,但目前已變成企業持續性的問題,銀行無可避免會受到牽連。」
大型美國銀行已提升儲備去對應這情況。但Reinhart仍擔心在印度或意大利這些國家裡的銀行做的準備會較少。同時,超低息環境也侵蝕了銀行的盈利。
另一個題是目前情況難以利用模型去計算風險,因為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危機通常發生在泡沫爆破的時候,而投資者對這情況有經驗。但今次是完全不同的。」Reinhart解釋。當越來越金融活動在銀行以外的資本市場發生,意想不到的可怕情況就會隨時出現。
「恐懼」恐成自我預言
就以三月份美國國債危機為例,觸發點其實在於對沖基金,監管機構對這個界別的了解比銀行為低。假如利率上升,或利率開始上升,更大的震盪就會出現。就像德意志銀行本周對客戶說一樣,「基於資產價值高估,以及不斷增長的債務水平,我們看到金融崩壞的風險正在上升。」
當然,在眾多眼前問題的前題下,報章有很多頭條,還未輪到金融崩潰預想。但投資者要記住,假如貸款者對靜靜地上升的拖欠情況已開始做防風措施,並開始「擔心」未來會有財政壓力,那麼即使央行放水,實際的借貸條款也會收緊。
「研究顯示信貸條款已經顯著收緊。」申鉉松已觀察到這情況。Reinhart也指出「信貸緊縮看起來很大機會發生。」這也是牛津研究發現對金融的擔心已損害了信心,而經濟可以V 型反彈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低。
作者:《金融時報》助理主編Gillian Tett
異動尋寶 - 魏力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