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被視為中國模式的典範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習近平親臨視察,並在慶祝大會上發表講話,予深圳極高的評價,並給予深圳很多優惠的政策與發展的自由度。很明顯,北京今後會更樂於放資源在深圳,而不是在香港。
香港現時雖然還有一些深圳無法取代的功能,可以扮演很多深圳不能扮演的角色;但香港的
反對派,為增加自己手上的政治籌碼,不惜要求西方國家制約香港的功能,限制香港的角色,這或許已令中國政府意識到,香港遲早會被攬炒,成為中國的包袱,難以寄予厚望。所以轉而部署以深圳作為大灣區的發展引擎。
說到底,香港並非中國一手一腳打造出來的;香港發展得好,會被人視作英國人的功勞;不似深圳,可謂從頭到尾都是中國製造。深圳成功,才能替北京帶來更大的榮耀。這導致中國政府更樂於撥資源給深圳。
其實,在回歸初期,北京對香港的重視程度是高於深圳的。因為北京極需要做好一國兩制的示範,以吸引台灣回歸。這種政治功能,是深圳無法扮演的。很可惜,香港的反對派不但不肯配合北京的部署,還處處與北京唱對台戲,甚至拆北京的台,要北京難堪,結果香港成了一國兩制的反面教材,被民進黨用作要脫離中國的理據。
反對派成功令香港這隻會生金蛋的鵝荷爾蒙失調,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沒法繼續生蛋;反成了北京的頂心杉。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即使不說出口,心裏亦不會太願意再像之前那樣,為香港提供那麼多的優惠政策。北京可能會覺得,若不先讓香港自食其果,就算予香港更多的優惠,香港也不會珍惜。
另一方面,深圳的表現就令北京稱意得多。40年裏,深圳的GDP增長了萬倍,還出了很多足以令國家引以為榮的先進企業。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北京自己一手一打造出來的,深圳的成功可視作中國模式的成功。
所謂中國模式,就是市場機制與國家規劃的有機結合。我之前的文章,比較著重產權改革與勞動力自由流動對經濟帶來的好處;但這些東西在很多其他國家都有,若是不加調控地任其發展,只會帶來野蠻生長與內部矛盾激發,經濟可能會很快失去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光有「上帝之手 (即市場機制)」是不夠的,還得有國家規劃與宏觀調控。
深圳創立初期,香港有很多評論都認為,國家規劃只能建硬件,最終可能變成大白象,成了國家的包袱。現實卻是深圳為國家作出的貢獻愈來愈多,成了中國模式的典範。
深圳以港商做來料加工起步,逐漸建立起齊備的產業鏈,而且科技含量愈來愈高。起初,深圳只能搞血汗工廠,還嚴重汙染中國的河山;但今天已逐步落實勞動法,並且已修復環境,令藍天重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靠「自組織」的自生自發外,「他組織」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突顯了國家規劃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優勢。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