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Gut者言|2020十大金融奇案(徐家健)
60年一遇的庚子年。回顧2020這多事之秋,我認為有10件值得溫故知新的金融奇案。這10件奇人奇事,剛好又可以分成5組的案中有案。好戲在後頭,準備倒數。
在謎網50被著名維權投資者David Webb追擊兩週年,有「金融醫生之稱
的曹貴子,聯同陳麗兒和陳毅凱被廉署正式落案起訴「串謀詐騙」及「公司董事作出虛假陳述兩項罪名。經過一年多的審訊,控方傳召總共14個證人,法官最終宣判三人全部罪名不成立。
這轟動一時的金融圈奇案,由一宗關連交易而起。2016年9月5日,康宏財務作價8938.8萬元收購信盈國際。被法庭視為關連交易,因為信盈的大股東兼董事曹貴子,同時被指擁有康宏的執董職能。這是一宗刑事起訴,關連交易本身不是刑事罪行,而串謀的重心是協議。因此,第一控罪「串謀詐騙是否成立,關鍵是曹貴子有否與其他兩名被告有協議不誠實地向董事局隱瞞或沒有披露有關收購是一項關連交易。法官認為,曹貴子是信盈大股東,可見於公開紀錄,他在康宏角色亦人盡皆知,三人根本無必要隱瞞或協議隱瞞。至於第二控罪「虛假陳述」,法官又認為,最後批准通過有關財務報告的是整個董事會,如要追究個別責任應是向所有董事會成員。奇案判決不奇。醫生無罪,皆因法庭認為協議既無直接的事實證明,亦欠公司董事或高層行政人員等關鍵證人出庭作供,而財務報告的責任不應只針對醫生等三名被告。
醫生無罪,除牌有理?
根據判詞,批准通過有關財務報告的是整個董事會,而其時康宏的董事會前後共有 7 名執行董事,包括王利民、馮雪心、麥光耀、吳榮輝、以及收購信盈一案的3名被告。當中王利民、馮雪心、麥光耀3人亦先後被廉署拘捕甚至起訴。奇怪的,是唯有總裁兼執行董事吳榮輝一人,能獨善其身繼續管理康宏。
從2017年12月7日宣布停牌,到2020年6月5日公布聯交所的除牌決定。期間,聯交所曾清楚提出五項復牌條件:(1)披露前管理層不常規行為之詳情,評估有關不常規行為對本公司財務及營運狀況之影響;(2)向聯交所證明已有足夠之內部監控系統,以履行上市規則項下之責任;(3)向聯交所證明並無有關管理層誠信之合理監管憂慮;(4)刊發所有尚未公佈之財務業績及處理任何審計保留意見;(5)知會市場所有重要資料,以供股東及投資者評估本公司狀況。
5大條件,缺一不可。然而,在由前管理層過渡到現管理層的吳榮輝領導下,3年以來康宏的財務報表一直只聞樓梯響。資產數十億有正常業務的上市公司被除牌,是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
資產價格是未來收入的折現?2020年港股給經濟學界上了寶貴一課。
810大搜捕,主角之一是壹傳媒(282)。8月10日一清早,警方高調到將軍澳蘋果日報大樓進行搜查,並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等罪名拘捕壹傳媒4名高層,包括創辦人及董事黎智英。黎智英等被補後,壹傳媒的股價先跌後急升。早上時段,壹傳媒的股價曾下跌超過一成,午後股價卻奇蹟地一度大幅反彈超過3倍。之後一天,股價更曾一度升超過10倍!
所謂「唱好壹仔」,其實是一次「自發秩序」(spontaneous order):當日早上先有網路意見領袖不忿警方做法,以鈔票入股支持壹傳媒。另一名著名財經專欄作家響應,並在社交平台表示在每股0.078元買入122萬股壹傳媒。其餘的都是歷史。
有人「唱好壹仔」,有人唱淡港元。社會媒體年代,資產價格是否更易被「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所支配?
自521人大宣布審議港版國安法,不少網路意見領袖就港元存廢大放厥詞,聯繫滙率變成終極核彈雲雲,卻始終比不上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辦人巴斯(Kyle Bass)。傳媒引述這位「沽空之王」唱淡港元:「只要4%至5%港人同時提走銀行所有存款,銀行面臨擠提風險,令金融體系陷入混亂,甚至推冧本港樓市。
巴斯更成立基金,以期權合約方式對賭港元在18個月內與美元脫鈎,一旦脫勾港元貶值40%,基金將大賺64倍。報導又指,這基金鎖定投資者的資金兩年,收取2%管理費,並再收取至少15%的基金表現費。
被離奇地唱淡,港元匯率卻持續走強,更多次觸發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又是政治市,國際「沽空之王」企圖喚起市場的「動物本能」,效果似乎遠比不上兩位本地網路意見領袖引發的一場自發秩序。
曾幾何時,每逢年尾都是港人「聖誕鐘買滙豐(005)」的時候。當中美角力上升至金融戰的層面,總部在英國主業留中港的滙豐正是左右做人難。
今年9月,匯豐控股一度跌穿28元而創下歷史新低。奇怪的是,內地媒體當時指有消息傳出,外資企業包括匯豐銀行、聯邦快遞和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公司 Flex,可能成為首批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公司。而滙控更被翻舊賬,被控有份「設陷阱」令華為財務總監孟晚舟被捕,行為不道德。
比被唱淡影響更深,可能是螞蟻集團上市中伏。令市場意外的是,導致中國企業中伏的並非外國勢力。比小說更離奇,原本是史上規模最大的IPO,掛牌前三天被臨時被煞停。
有分析指,螞蟻上市被煞停純粹出於一個技術上的疏忽:螞蟻認為本身並非銀行,所以上市前以為中證監批准便可以,而沒有徵求銀保監會同意,也沒有找人行協調。另一個我認為更可信的角度,臨時煞停的其實是上市保薦人,皆因四大監管機構上市前的臨時行動與原本市場期望有重大落差,導致市場覺得有必要重估螞蟻的市值。
不管開口煞停的是監管機構還是上市保薦人,今次螞蟻中伏,已影響到其主要股東阿里巴巴。曾有分折員估算,螞蟻每升約10%,可推升持有螞蟻三成多股份的阿里巴巴的股價約1%。上市被煞停的消息公佈個多星期後,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被告上法庭,這宗集體訴訟的具體指控如下:(1)螞蟻未有符合上市的披露要求;(2)監管轉變影響螞蟻業務;(3)因此螞蟻上市被煞停;(4)因此阿里巴巴就業務、營運及前景的陳述帶有誤導成份或缺乏理據。
繼阿里巴巴回港第二上市,一浪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流成為2020年本地金融市場的一大趨勢。易網、京東、百勝中國這三隻今年在香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總共在香港集資超過700億!奇怪嗎?
2020年,美國兩院先後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要求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1)遵守美國的審計標凖提交財務審計報告;(2)披露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裏共產黨官員姓名及公司章程有否包含共產黨黨章。未能達到這兩個要求的公司,便要退市。需要退市的中概股有3個選擇:(1)私有化(俗稱Going Private);(2)停止報告(俗稱Going Dark)。前者,需要一個透明度極高的交易程序,因此監察過程中上市公司要承擔一個不輕的成本;後者,只適用於股東人數少於300,或股東人數少於500及資產低於1000萬美元的上市公司。
中概股回港上市,便是最後一個選擇:(3)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方案的12h-6條,在美國上巿的外國公司,只要同時在美國以外的交易所上巿,是可以申請在美國退市的。
中概股回流,港股A股化事在必行。奇怪的是,今年香港竟吹起一陣美股風。金融學上所謂的「本土偏見」(home bias),意思是投資者傾向投資本土企業。忽然美股,是炒美股入場門檻低?還是向港股A股化說不?
油價轉負,是貼錢送油?非也。
嚴格來說,4月20日由正轉負的是西德州中級(WTI)原油現貨價和5月份紐約期油價格。前者涉及實體石油交收,後者對投資者來說絕大部分期貨合約到期結算時,交收的都只是期貨價的前後差數。至於像本地有買賣的三星原油ETF,一般是透過買賣期油去追蹤油價。由於期油是月度合約,當前合約月份的交易須在合約月前一個月的25日之前3個營業日終止。油價由正轉負的一天,正是5月份期油合約交易終止前夕。假如你持有5月份期油合約,你便要在4月21日前準備結算交收。想繼續參與石油市場交易,你便要在結算後再買進6月或以後的期油合約。又或者,買原油ETF,把轉倉交易交給基金代勞。轉倉的成本,賭期油或買ETF都要付出,分別是後者在監管條例容許下轉倉由基金經理負責,因此競爭之下基金會收取管理費。這轉倉成本,在期貨升水(contango)時特別明顯。
十大金融奇案之首。曾幾何時,股神巴菲特和諾貝爾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異口同聲指比特幣是泡沫,本地財金官員亦批評虛擬貨幣沒有內在價值。當天然能源價格由正轉負,代表新經濟的比特幣價格卻升至歷史新高!
貨幣的3大功能,分別是:(1)交易媒介;(2)量度單位;(3)保存價值。這些功能,都是為了減低交易費用。比特幣不是商品貨幣,亦非一般法定貨幣。從經濟學角度看,比特幣卻可以擁有貨幣的3大功能。作為貨幣,比特幣是一種資產。政府打壓需求、幣量供應突增,都會令比特幣貶值。相反,當其他貨幣需求突然降低,比特幣可以大升。
全球最大交易所公司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已推出比特幣期貨。60年一遇的庚子年,美金貶值的預期漸漸形成,打壓洗黑錢及金融制裁的成本又愈來愈低。比特幣的價值高處未算高,有幾奇?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
掌握理財智慧 感受生活品味
investMAN全新網頁 優雅登場
-----------------------------
部署退休 輕鬆達至財務自由
點擊即睇《退休理財天書》
-----------------------------
【全球樓行】 Dream House零距離
屬於香港人的移民攻略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
MyGut者言 - 徐家健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news.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