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上網成癮問題?
如何解決上網成癮問題?
網民每日上社交媒體比看電視還多。(資料圖片)
互聯網的出現可以是一面雙刃刀: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令很多「交易」變成「分享」,貨品不變但物價大跌令傳統國民收入低估了現今互聯網經濟的貢獻。同樣一首《Imagine》,40多年前可以是膾炙人口
,賣個滿堂紅;40多年後同樣這麼多人琅琅上口,欣賞此曲的人不會比以往少,但真正俾錢聽的人可能是少之又少。事實上,行內大量(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發現,盜版音樂令唱片收入大跌,但亦有研究發現,互聯網出現前後唱片不論質與量皆沒有大分別。換句話說,樂迷的消費者盈餘隨時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免費和方便令很多人都機不離手,上網成癮,長遠令不少網民的身心健康大受影響。有報道指出,美國人平均每日檢查自己的手機五十至八十次,有智庫的民調顯示在57個國家的民眾現現上網的時間比看電視還要多,世衛早前更將「遊戲成癮」(digital gaming disorder)列為加入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的「精神疾病」當中。
到底現時網民手機不離手,每日上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比看電視還要多是否上癮的行為?如果大家要「滅甩」這鋪癮又有沒有辦法呢?
早前有幾名經濟學者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找來2,000名網民,然後在他們的手機上安裝軟件監察上網行為和時間,在收集數據期間發出幾回問卷調查有關他們的上網行為和是否上網成癮。這實驗有趣的地方是這幾名學者將這班網民分成幾組,其中有網民獲提供減少上網的「資助」(每減少上指定網頁一小時可獲2.5美元,相等約20港元)。另外,有些網民則可選擇在軟件裡設定每日上網的時限,以避免自己「泥足深陷」。
結果他們發現,那些減少上網的「資助」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顯示網民的上癮行為某程度上仍符合理性行為。另外,設定上網時限亦有助網民減少對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依賴,顯示亦有不少網民的自制能力較低。
或許,每天情不自禁不斷上Facebook或其他社交媒體的朋友可以下載一些可設定上網時限的軟件,從而「滅甩」這鋪癮吧。
免費早餐 - 梁天卓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