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國家撐創科 香港須急追|恒聲集
在二十大報告中,科技創新被視為重要的經濟改革發展方向被多次提及,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等字句,都預示未來對創科支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
科技的發展主宰今後經濟的強弱,已是不容置疑,作為在「十四五規劃」
中明文支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香港,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對創科亦著墨甚濃,從完善創科生態圈、壯大本地和海外創科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四大方面,推動本港創科發展。
筆者認為,本港的創科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及產業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在長期以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之下,香港形成濃厚的商業氣氛,若回顧過往的會考中取得優秀成績的考生,有極大比重選擇攻讀醫科,不少則選擇修讀與商科有關的項目。甚至在數年前,港大理學院因選讀人數太少,而取消天文學及數學/物理學兩個本科生主修科目。這種現象,在政府鼓勵的STEM教育漸受學界重視後有所改善,但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多年來對科學研究不夠重視的後果。
其實港人頭腦一向以靈活見稱,而且甚具創意,亦出過「光纖之父」高錕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等對人類科學很有貢獻的傑出人物,因此在創新、科研等領域一點也不比其他國家和城市根基薄弱。不過香港雖然有不少發明,但鮮為經濟帶來實惠,主要原因是創科投資巨、風險高,回報難測,窒礙工商界的投入,以至很多優秀的發明品未能夠產業化,只變成陳列品。
特區政府一貫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在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發展方面,制定的政策仍偏向以支援為主,不敢做「牽頭者」,因此難以給予工商界投入創科的信心。
如今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似乎正勇於改變這種思維,在推行「再工業化」時亦認識到必須與境外,特別是大灣區內的工業持續發展結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相信在中央政府及港府的支持下,香港創科產業未來可期。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