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矽谷銀行倒閉啟示|恒聲集
Previous Next
本月10日,總部設於美國加州的美國第16大商業銀行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驚爆因資不抵債而被勒令關閉;本月12日,作為加密貨幣公司主要融資來源之一的標誌銀行(Signature B
ank),亦被美國財政部以存在系統性風險為由關閉。
消息一出,引起廣泛關注,因不少人都擔心這一波銀行倒閉潮會如2008年「雷曼時刻」重現,從而掀起席捲全球金融海嘯。筆者認為,本次矽谷銀行的倒閉與雷曼兄弟的破產性質並不相同,短期內或會使其儲戶蒙受損失,甚至部份企業結業,但料想並不會引起大範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要知道,雷曼兄弟當年資產規模達6400億美元,且關聯衍生品合約規模達數萬億美元,真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金融產品面臨重新估值風險
然而,矽谷銀行倒閉背後啟示,卻值得我們多加留意。截至去年底,矽谷銀行擁有約2090億美元資產,旗下存款規模達1754億美元,主要服務對象為位於矽谷的科技初創企業,該行倒閉之時仍擁有大量流動性佳的美債。那麼,是甚麼導致該行被逼關停呢?
矽谷銀行的獲利模式尤其值得反思。在過去美國政府推崇「溫和通脹」刺激經濟的數十年中,一方面低息政策讓短期借貸的成本持續低廉;另一方面,十年期國債等長周期投資的收益因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保持在高位,金融機構只要確保資金周轉不出問題,就幾乎能「屢試不爽」地從中獲得利差。
然而,由於美國近年來幾乎是「毫無節制」地放水,導致了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為應對高通脹,美聯儲又不得不採取鷹派的加息政策加以遏制。換言之,上文提及輕易賺取利差的兩個前提——低息及量化寬鬆環境,都已不復存在。自從2022年7月起,長短期美債收益率倒掛已成為「新常態」,大量資金選擇長期美債作為避險手段,並無法進一步推高科技初創企業的估值,手握大量美債、客戶以科企為主的矽谷銀行面臨高成本、低收益的窘境,出現流動性不足問題,成為美國任性貨幣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對於投資者來講,無論本次美國會否出手救助矽谷銀行,以重振金融市場的信心,或是暫緩加息步伐,避免更多金融機構出現類似情況,都需要以更審慎態度面對投資,市場上的投資標的在資金「退潮」中,正面臨重新估值的風險,勿被「概念」過份引導,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產品背後的產業支撐能力,以保障在環球經濟不景的大環境中,獲得更穩健投資回報。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